在很多人眼中,玉是中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与西方人偏爱光彩耀人的宝石不同,东方人往往对光芒内敛的玉石情有独钟。中国人相信玉石是“云之根,地之骨,聚山川之秀,藏日月之精”。它吸收了天地之灵气,才会在石头中长出。儒家人说:玉上有德,由岁月打磨,风霜侵蚀,经君子把玩,脉脉一方琼浆,一温一润,知冷知热。
谈及玉,从君临天下可掌控万里江山的玉玺,到随身佩戴的饰品把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之不可分割。玉是最“像”人的天成之物,冰肌玉骨,玉面芙蓉是可遗世独立的绝代佳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则是可比翩翩世家公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玉、崇玉的传统。采玉、琢玉、尊玉、佩玉、赏玉、玩玉的历史,已经绵延几千年,至今不衰。《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广泛地使用玉,并将其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玉文化渗透到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了中华文化发展史,记述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
玉石除了作为一种“美石”具有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外,自殷周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的寓意。《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
古人认为玉有五德,细腻光滑寓为仁,表里如一寓为义,声音舒展寓为智,宁折不弯寓为勇,锐廉而不忮寓为洁。中国玉文化的繁盛,很大程度在于其中注入君子文化的灵魂,饱含君子文化的丰厚意蕴。
玉,本来只是一块稍与众不同的石头,是什么让它享誉盛名,成为无价之宝?缘于玉的特质、玉的文化,以及将玉石的自然质地之美与工艺的艺术之美相结合的玉雕技艺。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经过人工雕琢,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魅力。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之一,中国从原始社会即开始治玉,集良材,聚巧工,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历史上,王室贵族阶层的需求促使玉雕工艺不断发展,日趋成熟。
在中国的传统玉作中,有约定俗成的“北玉”、“南玉”说法。南玉作以江浙一带为中心,南宋以前就很发达,明清以后,苏扬地区又因为“工匠云集和产品有销路”而形成中国三大琢玉中心之一。北玉作则以北京为中心,自金元定都于此而发展起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治玉集散地。北玉作风格雄浑大气,强调形式、气韵以及如何突出玉料的特色,在体量上、风格上极具皇家风范。
北京玉雕又称“北京玉器”,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元代,始祖为全真道士丘处机。明代宫廷御用监下设玉作,汇集全国治玉良师,北京的宫廷玉雕业由此出现兴盛局面。清代北京风行玩玉,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琢玉工艺达到历史高峰,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雕。2008年,北京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作玉器造型浑厚、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整体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往往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无论从制作流程、器物造型还是构思设计,处处体现出高贵典雅的皇家风范和淳朴洒脱的北国气质。
北京玉雕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它继承宫廷玉作的技艺传统,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种类齐全,能生产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多种制品。北京玉雕技艺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体现着高超的工艺水平。
北京玉雕的选料以和田玉为主,如新疆和田玉、俄罗斯和田玉和青海和田玉。这些玉石结构质密,易雕刻,可以很好地表现细节。大型器皿和小件挂件都可以很好地雕刻,还有一部分是翡翠,品相好的基本都会做成挂件一类。具体的玉石都适应于不同的题材,即因材施艺。题材方面,过去皇家用玉有很多定式,如吉祥纹样、地位象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玉雕的题材虽然仍然以祥瑞文化为主,但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当代的题材和重构的吉祥主题,比如很多仿古纹的雕件,就是重构的商周或者汉代的纹饰。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雕行业发展迅速,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人才荟萃,技艺争新出奇,这一时期制成的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精工细作,尽态极妍,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北京玉雕的特色品种和技艺不断流失,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在多方努力下,现今的玉雕大师传承以前大师精湛工艺,协调人文,以追求写实、求真的艺术精神,让皇家宮廷玉器的磅礴气势再度呈现。
一块美玉,经历了大地的经久淬炼,人工的悉心雕琢,方显其坚韧、纯洁、高雅、灵透,成为可安抚喧嚣的修身之器,展示着东方独有的智慧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