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发明,几千年来它们造就了无数的文人雅士,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传播。而作为“四宝”之一的砚台由于集诗、书、画及金石雕刻于一体,更是得到了文人的喜爱。
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上承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紫石砚厂,成立于1987年,坐落在北京京西的永定河畔,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拥有北京一流的“国砚艺术馆”和制砚工艺。
潭柘紫石砚系门头沟区紫石砚有限公司用潭柘紫石精细加工而成。虽然近几十年它才名声鹊起,但其制砚历史却非常悠久。
潭柘紫石产于京西潭柘寺附近的山上,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紫石产马鞍山......至京城五十里”。早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宫廷就曾专门组织过开采。至今还存有当时筑的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界,钦差,提督马鞍山兼管理工程太监何立”的碑石。潭柘紫石,石质致密细腻,叩之铮铮似金声,抚之如幼儿柔肤,色深紫如肝,适于雕刻,制砚尤佳。潭柘紫石产于两亿年前二叠纪红庙岭组地层中,经化验和科学鉴定,属红柱石铁质泥质板岩,岩性同端、歙砚石虽属同一大类,但因红柱石硬度大,颗粒均匀以及显微结构等特性,制砚工艺性能优于端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古砚中便有潭柘紫石砚的珍品。
而如此精美的潭柘紫石砚为何在明清时期一直默默无闻呢?据潭柘紫石砚学者门学文先生考证和研究后认为:“潭柘紫石砚的制作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了,但很可能是明清的太监们为赚取政府资金,而把潭柘紫石制作的砚台当作端砚上呈给宫廷,致使潭柘紫石砚一直泯没无闻”。直到1986年,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的协助下,当时我区的九龙玉器厂运用潭柘紫石,以故宫珍藏的紫石砚作为参考,试制石砚。至1987年陆续研制出花卉砚、祥禽瑞兽砚、水族砚、仿古砚等1200余方、220个花色品种。当年在琉璃厂“一得阁”举办展销活动,邀请了著名书画家当场试砚,赋诗题词,一时间潭柘紫石砚轰动京城,名扬天下,潭柘紫石——这块精美的石头终于唱了歌。
潭柘紫石砚继承了明清古砚宫廷砚的制砚精髓,造型古朴典雅,图饰大气美观,刀法圆润朴秀,质美艺馨。它不仅丰富了首都市场,而且也填补了北京市的一项空白。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砚林。据有关国家领导人及部分著名书画家朱学范、赵朴初、启功、肖劳、董寿平试用鉴评,潭柘紫石砚石质细腻,晶莹温润,研之有声,易于发墨,而且经久不涸。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损笔毫等特点,堪与端、歙名砚媲美。
公司连续五年被列为北京市星火计划项目,被评为北京亚运会指定纪念品和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生产厂家。2007年6月,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又被北京市工商局评审为“北京市著名商标”产品;2012年在“印象.门头沟”活动中获得二等奖;2012——2014连续三年,被北京旅游委评为“北京礼物”优秀奖,2015年获得“北京礼物”银奖;在三十一届、三十三届、三十五届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中荣获金奖;2014、2015获得中国工美百花奖的金奖和银奖;2015年北京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作品被收录到“京华瑰宝”专集上;2013年——2015年获得中华精品砚金奖。
如今,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及工人,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严谨细腻的工匠精神续写着弘扬传统文化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