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群生,男,1958年生,河北省正定县南牛乡西杨庄人,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山战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岁学会整套鼓谱,成为本村战鼓队一名队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精通战鼓的各个套路和技法。多年来义务传习带徒,已培养战鼓队员数百名,使常山战鼓更好的得到传承发展。
常山战鼓是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源远流长,久负盛名。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据《正定县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盛于民间。因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所在地,故而得名。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在曲牌套路上,“常山战鼓”的套路多样,表演套路达9章72套。曲牌繁多,大多由单独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样式极为丰富。在不同的民俗礼仪性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目。
常山战鼓的表演方式非常灵活,不仅仅是音乐的演奏,还包括舞蹈的演出,伴随各种鼓点套路而形成不同的舞蹈套数。演出时,舞蹈套路变化出奇,通常鼓手各挎一鼓,站成一定的队形,以锣钵等击打乐器伴奏,乐器居中。鼓手叉腿、挺胸、仰头,有节奏地用力敲击挎鼓。
系有红绿色调饰物的鼓棒上下飞舞,鼓手腾挪跳跃,在锣、钹的伴奏下,鼓声时如雨打芭蕉,欢快而清脆,时而又如雷霆万钧,天惊地动。鼓声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并产生一种齐心协力、所向披靡的豪迈感觉。乐与舞浑然一体,成为一门以音乐为主,乐舞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在白群生的眼里,鼓是乡村生活的精神世界的阁楼。一聊到鼓,他的眼睛就会放出光来。
白群生说,“他们打的是太平鼓。我们打的是战鼓,打战鼓提振精神。西杨庄是常山战鼓的发源地,打常山战鼓是西杨庄的传统。在这里,每个男孩都会或早或迟地迷上打鼓。”
作为常山战鼓的代表性传承人,白群生有一支群生战鼓队,他任领队,目前战鼓队员有200多人。不夸张地说,所有的战鼓队员都离不开白群生传授技艺。赶上农闲和节假日,战鼓队会被邀请到各地表演:2003年至今在正定县以及河北省的鼓王争霸赛中多次荣获鼓中之王的称号,2008年参加中国赵州桥建成1400年庆典大型开幕式,2010年前往陕西参加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锣鼓大赛并且荣获表演奖……
相比生活,鼓就是白群生的诗和远方。每次沉浸于打鼓中,他都会忘掉生活的所有杂念。
“咚咚咚……咚咚咚……”准确地说,常山战鼓是西杨庄人的灵魂。用激昂的鼓点与遥远的古代连接,完全是另外一种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