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宁静的心,发现城市深沉的境地。
时光荏苒,不觉已是冬季。树荫处的池水结着一层薄薄的冰,在冬日暧阳的映照下随着湖水的起伏闪烁着点点金灿灿的波光……
听,那是陶埙发出的远古遗响,在古莲花池上空,悠扬回荡。大音希声,这样的天籁犹如星宿跌落尘世,曾经被人遗忘。
一件乐器能够流传七千年,实属不易。埙,起于远古,兴于商周,从蛮荒时代进入礼乐殿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星移物换,时起时落,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代代相传。
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于连军先生,致力于陶埙艺术研究和传播,令远古之音再现于“城市蓬莱”。这些年来,无论春夏秋冬,于先生和弟子们都在这里吹埙、学埙。“其声呜呜,幽而和,闲而远,使人洒然忘俗,绝非箫管筝琶嗷嘈凌杂之比。”
“八音克谐,荡邪反正”。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陶土的温厚质朴,成就了埙的音质音色的幽远平和,纯净古雅,听来绵绵不绝,徐徐如风。
“没有什么比这种声音更能打动人的了。它来自远古,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秋风的味道。浊而喧喧然,数千年来在晴朗的日光或月光之下,洞穿人们的灵魂。这便是埙。”在一篇介绍陶埙的文章中,于连军开篇这样写道。
于连军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埙,了解埙文化,让这一古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于连军认为,埙文化大有发展前途,因为它的内涵和声音已和现实接轨,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状态使人容易焦虑,而埙乐的存在能将人置身于一种沉静的境界。有人质疑埙乐是否也会逐步的走向商业化,于连军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埙乐,是不能拿它去换钱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古埙的声音为现实生活做好服务。文人雅客、书画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去取悦别人。
中国古老乐器绵延传承数千年自有它的魅力所在而我们可以做的便是静下心来聆听埙声悠扬,感受埙文化让那幽深旷古的埙声穿过埙馆的珠帘穿梭盘旋在古老的巷子里甚至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