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一座建造在冰川遗迹上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以冰川为主题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冰川馆于1989年由原地质部、地质力学所和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成立。2009年完成改扩建,占地面积6300 余平方米,展厅面积约 4320平方米。1956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厅分布
冰川馆分为十二个展厅,共两层。位于一层的第一至五展厅主要介绍了冰川的基本知识、功能与作用,展示了地球演化与地质时期的冰期。二层的第六至十展厅介绍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及研究成果,现代冰川与人类关系。第十一展厅为遗迹保护区,第十二展厅为古生物化石与矿石晶体展。
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由冰川主题展览、多媒体演示、擦痕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博览园四部分组成,所收藏和展出的藏品以第四纪地质时期为主。在此处发现的钉头鼠尾状冰川擦痕遗迹形成于距今约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是北京西山冰川遗迹中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文物资源。
冰川馆内藏有披毛犀、猛犸象、东北野牛、普氏野马,以及幻龙、贵州龙等的骨骼和化石。
猛犸象生活在距今1-4万年间的更新世晚期,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1.5米左右,体重可达4-5吨。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
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使得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故未来得及腐烂。
冰川擦痕是冰川在运动中携带的沙砾、碎石块等与露出地面的基岩发生磨擦而产生的痕迹。冰川擦痕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擦痕上宽下窄,呈钉头鼠尾状;第二,有一定的方向性(一般同于山的走向);第三,冰川擦痕一般都较为圆滑,不像其它划痕那样尖刻。
座落在石景山区翠微山南麓玄武岩上的第四纪冰川擦痕是水利部高级工程师李捷1952年勘测永定河引水渠时发现的,是经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当时的地矿部部长李四光和前苏联地质学家纳里乌金鉴定后确认的。
冰川馆还展出了许多特色矿物,如碧玺、方解石、萤石等。
冰洲石是方解石的一种,最常见天然碳酸钙CaCO₃矿物。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也可以是粒状、块状、纤维状、钟乳状、土状等。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石。硬度3、密度2.6-2.8、玻璃光泽、透明无色或白色。
科普实践活动
为拓展对公众服务的功能,冰川馆切实改进展览方式,充实展出内容,增强展馆的吸引力,现已逐步树立了“红红火火迎新春 冰川馆里过大年”、“流动的博物馆——科普大篷车”与“青少年地质勘探队”科普夏令营三个极具特色的科普实践活动品牌。
温馨提示:出行前请提前咨询景区是否开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8号28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