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迁都北京时曾设“大五厂”,现如今都在哪儿?

  • 2022-05-12 11:37:00
  • 北京日报

明代永乐年间,为了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北京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了存储和制造城市与宫殿建设需要的木材、砖瓦、琉璃等材料,北京曾设置了神木厂、大木厂(皇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被称为“大五厂”。大五厂不仅为北京城的营建提供了原材料,也刻印了北京城的发展轨迹。至今这大五厂在地名上仍然有迹可循。

琉璃厂显然是五厂之中知名度最高的。在南新华街两侧,有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琉璃厂的作用,《大明会典》记载为“烧造砖瓦及内府器用”。琉璃厂自明初开始烧造宫廷器用,占据了今大栅栏街道与椿树街道的大片地域。嘉靖年间修筑北京外城以后,琉璃厂变为城区,不便继续大量烧窑,于是将窑厂迁到了今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

让琉璃厂出名的,不单是因为这里出产的琉璃瓦,更与清代以后琉璃厂的文化地位有关。清代顺治以后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的制度,八旗居于内城,汉族官员士子居于外城。琉璃厂在外城的西部,大量官员、赶考的举子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乾隆年间为了纂修《四库全书》,编纂官员在琉璃厂四处求书,一时间文人荟萃的琉璃厂成了天下图书集散地,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此同时,部分烧制内府器用的琉璃窑仍在生产,“黄碧盈目,悉成龙凤花卉之状”。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琉璃窑厂才全部移到京西琉璃局,即今门头沟区琉璃渠村。

东长安街南侧、王府井大街对面的台基厂大街,就是明代台基厂所在地。按照《大明会典》记载,台基厂用以“堆放柴薪及芦苇”。嘉靖年间,在中城南薰坊有相邻的台基厂南门、红厂胡同、台基厂西门,澄清坊有相邻的台基厂北门、柴炭厂、运薪厂。这六条街道的名称,清晰地表明了台基厂的范围及其作为柴薪基地的性质,其在明代应是堆放木柴、杂草、芦苇的场所。“台基”就是台阶,芦苇柴薪易燃怕湿,因此把它们储存在四面修了台阶的高台之上,这应当就是台基厂得名的缘由。清代把地名写作同音的台吉厂,1949年后定名为台基厂大街,并且派生了台基厂头条、二条、三条等地名。

陶然亭公园西湖附近是明代大五厂之一黑窑厂的大致所在,后来衍生出黑窑厂街、黑窑厂东街、黑窑厂西里、窑台胡同以及另外7条由黑窑厂派生的街巷。永乐年间开始在此烧制营建北京所需的砖瓦。清康煕年间,窑厂转为民办后渐成街巷,乾隆年间称为黑窑厂胡同。这一带相对荒凉,砖瓦厂常年取土留下的众多窑坑,导致地势低,积水成湖,芦苇丛生。清代有人在此修建园林,屡遭破坏后渐渐变为坟场,民国以后人口才逐渐稠密起来,黑窑厂之名一直沿用下来。

大五厂中,神木厂、大木厂名字发生了变化,但还是有迹可循。神木厂在今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与西花市大街一带,明代是南城神木厂大街。神木厂与大木厂都是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储存木材的地方,按照《大明会典》记载,神木厂、大木厂功能为“堆放木植兼收苇席”。这些木材大多采自南方各省。《明史·食货志》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奉命到四川采木的工部尚书宋礼报告说,一天傍晚,有数根巨木自动从山谷漂到了长江上。皇帝听了感到神异无比,下诏把采木的这座山命名为“神木山”,并派官员到那里建祠祭祀。从神木山砍下的木料运到北京后,储存它们的木厂随之叫做“神木厂”,附近形成的街道叫做“神木厂大街”。到清代乾隆年间,神木厂大街成了纸花贸易集市,街道名称渐变为花儿市大街。

明初设的大木厂,位于今国贸桥以南的黄木厂一带,当年是收贮皇木之地,因此亦称皇木厂,后来又称为黄木厂、黄木庄。明代这里曾有一株巨木被誉为“神木”,清初这里已有“神木厂”之称,并逐渐取代了崇文门外神木厂的地位。《大清一统志》记载:“神木厂在广渠门外二里许,有大木偃侧于地,高可隐一人一骑,明初构宫殿遗材也。相传其木有神,因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慕名到此,作《神木谣》一首并刻碑建亭,大大提高了城外“神木厂”的知名度。1952年北京乐器厂(即北京钢琴厂)由西城迁到黄木厂村,已经倒塌的碑亭和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神木”位于厂区食堂院内。其后为扩建厂房,残存的神木被锯成板材,做成了八张会议桌,后来被朝阳区文保部门收藏。1985年7月,北京钢琴厂翻建厂房时还发现了埋藏于地下的乾隆皇帝所题汉白玉《神木谣》诗碑。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