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蕴涵独特民族精神

  • 2022-05-31 14:33: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端午节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后,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又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体为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北省宜昌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划龙船习俗、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五常龙舟胜会、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嗦啰嗹习俗、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药泉会、浙江省嘉兴市嘉兴端午习俗、福建省石狮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龙舟胜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大澳龙舟游涌、湖北省鄂州市泽林旱龙舟和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道州龙船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端午节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活动有:1.纪念历史人物;2.划龙舟;3.吃粽子;4.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5.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端午节中的划龙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来,并获得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端午节的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应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