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曾经盛极一时的皇家码头和水路都会,也是大运河最北端的城市,众多的漕粮及货物都被暂存在通州,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资都曾汇集于此,形成了货品丰富、琳琅满目的繁华市集。
通州古城始建于北齐( 550—577年),北周时,宇文氏建燃灯佛舍利塔,成为城市标志。金代在潞水之滨造战船伐宋,天德三年(1151年 ) 在潞县设刺史州,称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通州从此因漕运兴盛起来。元灭金后,占领通州,城郭也因战火被毁。
直到明洪武元年,才又重新扩建修筑通州城。明将孙兴祖督军士夯筑城墙,外砌城砖,连垛墙高三丈五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城周九里十三步,设四门:东门称通运(6号线通运门站即由此得名),西称朝天,南称迎薰,北称凝翠。门各有楼,是为旧城。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南北漕运岁入四百万石,通州作为南北漕运的尾间,城市的主要发展是扩建仓库。通州在运河上的重要地位使通州仓规模大且地位高,仓储物资直接供给中央机关和驻军之需。
明正统年间,瓦剌军袭扰京城。正统十四年( 1449年)总督粮储太监为护卫西、南二仓,奏建新城。新城东连旧城,周七里。设二门,南门题额“望帆云表”、西门题额“五尺瞻天”,门各有楼。城墙高只及旧城一半。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巡抚都御史李贡主持增修新城。其主要工作是“新城旧基,增筑五尺,其外为砖,内实以土,上复为垛墙,六尺有咫,而长广皆如其数。又为敌台,其西南为瓮城,重门悬桥,皆旧所未有”。这次修缮工程备受瞩目,不仅得到皇上赞许,也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 拆去连接处城墙(旧城西门),两城合二而一。定型后的通州城有五座城门,包括三座老城门(东通运、北凝翠、南迎薰)和两座新城门(新城南门“望帆云表”,后改为“灌输”,西门卫“五尺瞻天”,后改为“神京左辅”)。至此,通州古城的形制最终确定下来。通州新旧城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光绪初城内街巷102条,人口4万,为京东首邑。清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他们一路沿着运河北上,在通州上岸进京。他们目睹了通州作为“天下第一通漕之处”的繁盛景象。
清末漕运终止,渐失光彩;八国联军烧掠,城内官署民居精华火毁殆尽;1912年、1920 年、1926年、1937年又连遭战火洗劫,致使百业凋零、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市容环境,通县政府于1952年将通州古城拆除。至此,通州古城的遗迹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今天,留下的是与通州古城相关的地名,如东关、南关、北关、南大街和西大街等。如果将那时的地图与现在的相重合,不难发现,当年的南“迎薰”城门就在如今的南关,而北“凝翠”城门,则大概在燃灯宝塔和大光楼正中间,也就是在北大街的一个点上,东“通运”城门就在东关附近,西“朝天”城门则在万达广场的东南角附近,后来的第五个城门“新的南门”在新城南街往南,现如今护士学校的北门附近,如果您曾经过这里,肯定会发现门口边立着一个石碑——文物保护单位。
通州的街巷是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明代到清朝光绪年间,通州的胡同共有102条。此时通州城镇街巷变迁基本上都是在此老城基础上进行。胡同名称多与漕运中的仓场、衙署和交易货场有关,比如粮食市、磁器口、鱼市口、南仓街等。东大街和北大街方向的胡同较为集中,这里紧邻三庙一塔,其中比较著名的胡同有通州卫胡同、贡院胡同、女师胡同、静安寺胡同。如今,通州的胡同早已所剩无几,历史最悠久的也就是南大街的十八个半截胡同了,虽然如今的南大街看起来有些杂乱,却包含着老通州最原始的味道。
曾经的运河水依旧流淌在通州城内,曾经的燃灯佛塔依旧矗立在运河畔,曾经的八里桥到如今依旧是进京的重要通道,曾经的西海子公园如今已经渐渐扩大,曾经的十八个半截胡同依旧从早到晚熙熙攘攘……虽然漕运不再兴盛,但通州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她也将再次矗立于古运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