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三绝”远近闻名,众多文人墨客驻足于此

  • 2022-06-30 10:26:00
  • 北京晚报

报国寺,始建于辽代,起初规模很小,明代扩建后规模宏大。因寺内有过金代的两株形似龙状的奇松,为此也曾被称作双松寺。后院的毗卢阁内曾供奉着一尊镇寺之宝,名为窑变观音。前有双松,后有毗卢阁,再加上窑变观音,报国寺的“三绝”远近闻名,并形成报国寺特殊的文化格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此。

龟趺石碑有记载

报国寺名称的由来,是从元代开始的。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依照旧寺的规格建了新寺,为彰显功勋,称其为报国寺。至明代初期,寺庙逐渐颓落。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遵母后之命于报国寺原基址上敕建新庙。据《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宣武卷》载:“现在庙内尚有成化二年碑。从碑文来看,寺院的兴建,是明宪宗为其母祝禧而建。有碑文:‘今即宣武门外撤旧建佛寺而新之。发内库之金以市材鸠工;不数月而告成焉……乃原圣母之志,名曰大慈仁寺,广渡僧众,俾居其中,祝禧迎贶……’这仅仅是建寺的表面理由,而其真正的建寺原因,是为周太后的弟弟吉祥而建。”寺庙建成后,孝肃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在此出家,明宪宗就把这位舅舅任命为方丈。

明代扩建后的新寺改名为慈仁寺,寺庙规模宏大,后院建有毗卢阁,可登临远眺,“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京师之景尽收眼底。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慈仁寺建筑大部分坍塌。乾隆十九年(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俗称报国寺。

走进山门,第一进院大殿面阔五间,院中东西两侧各有龟趺石碑一通。东边是明成化年间的“御制大慈仁寺碑”,记载了明代在报国寺旧址修建慈仁寺的经过。西边是清乾隆年间的“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诗曰:“彰义门旁寺,开堂久自元。增修传胜国,祝嘏为慈尊……幢石难寻址,虬松尚护门。毗卢佛见阁,祗树不妨园。顶礼观音在,传闻窑变原……”由此可见,重修时毗卢阁已倾,窑变观音等文物均存在。

清康熙年间,朝廷开科延揽人才。随之京师南城会馆云集,文人商贾荟萃。此时的报国寺曾为京城最大的庙市和花市,寺内景观精致典雅,引得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北京百科全书《宣武卷》载:“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为庙会期。”庙会时,商贩在这里摆上摊位,出售图书、文物、古玩等。

清朝之时,草桥一带盛产花卉,因报国寺离草桥不算太远,故报国寺庙会也有花市,花农们常常挑着担子来做生意。寺内的僧人也学成栽培牡丹的技巧,于是便兴起“到报国寺赏花”的风尚。清代慕昌溎在《报国寺看花》中曰:“逍遥古寺中,斜日上林顶。禅院静无声,微风弄花影。雨过野禽寂,一树碧桃冷。徘徊幽径侧,爱此芳春景。碧草满山亭,钟歇日正永。客去晚风凉,松上鹤初醒。”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在寺内设坛。清廷和“八国联军”一起围剿义和团时,报国寺被德军的炮火炸毁,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曾经修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报国寺设立军需库。1945年日寇投降后,报国寺作为国民党政府河北田赋粮食管理处所属粮库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报国寺划归粮食部和商业部使用,之后也曾归属粮食部管理。1969年,北京金属熔炼厂在报国寺内建厂,寺内庙宇等建筑一度成为该厂的生产车间、仓库等。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报国寺交付给商业部、中国商报社和中国商业出版社等单位使用。后来,使用单位筹资将工厂搬出,又投资维修报国寺。修复工程从1989年秋持续到1997年,共历时八年。修复后,为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寺庙大院辟为“报国寺文化市场”,从1997年6月起向社会开放。之后又添加了收藏内容,开办了报国寺的艺术展、收藏拍卖会和各种知识讲座。此地便形成了集市、展览场地和文物拍卖市场,常有小型拍卖会。拍卖师曾是一位从事编辑工作的书籍爱好者,被人称之“赵半尺”,意思是赞美他能在书画打开半尺后,就说出价值是多少。

文人墨客留印迹

已经消失的毗卢阁曾经是报国寺“三绝”之一。明代“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与友同登毗卢阁,有感而发,赋诗《同冯光禄登慈仁寺阁》,诗曰:“今度慈仁寺阁游,翠烟冬日抱重楼。冥冥绣栱盘空界,袅袅丹梯接帝州”。嘉靖年间“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顺之进京会考取得头名,也留下一首《登毗卢阁》:“高阁迥临飞鸟上,丹梯千仞愁攀登。窗邀佛日金绳下,地逼宸居玉殿层”。

明末清初,报国寺就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这里曾经是文人墨客的雅聚之地,清代著名文人高衍、王士祯、孔尚任等都是报国寺的常客,留下许多佳话。

清代诗人王士祯嗜好古籍,常到报国寺书摊购买古籍善本。据说许多想见他的人,每次到府上拜访,总是找不到他,反而是到报国寺能碰到他。《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王士祯的好友,他曾赋诗记录此事:“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孔尚任还特意注明:“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

寺庙的西侧有顾亭林祠。顾亭林,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人们尊称为亭林先生。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曰:“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被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初顺治和康熙年间,顾炎武曾多次寓居报国寺内。顾炎武去世后,友人常来报国寺祭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人发起,众多儒臣学士捐资,在顾炎武居住过的报国寺西小院修建了顾亭林祠。祠堂坐北朝南,内设佛堂、享堂、碑亭和游廊等,1900年庚子之变时,顾炎武祠虽与报国寺一墙之隔,但得以幸免。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祠堂由张之洞等人呼吁后重修,1921年再次重修时增建为五进院落。

大殿原称昭忠祠

报国寺的第一进殿,就是面阔五间、七檩悬山顶的昭忠祠山门。

昭忠祠是古代为纪念阵亡的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清初顺治时在现今的东交民巷台基厂修建有昭忠祠,是祭祀以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首的清朝开国功臣的。庚子事变时,昭忠祠被毁。庚子事变后,东交民巷沦为洋人租界,修建有各国使馆,昭忠祠不可能在原址重修。于是,张之洞建议修缮被炮火焚毁的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并改为昭忠祠,赋予祭奠清朝忠魂、慰藉英烈之功用。

得到清廷批准后,军机大臣、太子太保鹿传霖负责督建,并于1907年动工。那时国库空虚,财力匮乏,户部拨银两万两,根本不够用。于是,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荣禄之子良揆等人募捐集资十六万两白银充为工程款,才得以完工。

第二进殿是天王殿,面阔三间,七檩悬山顶,殿前左右各有石碑一通。西侧石碑为光绪三十年十月立的御制大慈仁寺的碑记,记述重修该寺时全国各地捐资情况,碑文现清晰可见。殿的东、西两侧建有对称配殿。东侧有一株国家一级古树,枝叶茂盛,呈一巨大伞状,覆盖着东侧大部分院落。

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一度被称作昭忠祠。殿前是宽阔的砖石月台,大殿东、西两侧建有配殿,面阔各为五间,均为悬山顶。引人驻足的是西侧的一通石碑,碑面字迹已不清晰,石碑与碑座石料有明显差异,碑额与碑身相接处也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也非龟趺的传统规制。

第四进殿为后殿,面阔五间,七檩悬山顶。后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阔各三间,七檩硬山顶,后殿的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形制与朵殿相同。现在仍用作办公区,不对外开放。

第五进殿原为毗卢阁,阁外通廊环形一周,可眺望西山远景,该阁在清代已毁。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