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80多年,京杭大运河京冀段日前实现旅游通航了!从通州古城乘船南下,4个小时,一水之间,可直达河北香河。
京冀美景一水牵
一幅幅壮丽画卷撞入眼帘
“二水会流”惊艳世界
运河西岸,矗立着一座古塔,气势挺拔、直插云天。这座1400多岁的古塔叫通州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时期,历史上曾是通州古城最高的建筑物。金元代以来,从南方长途跋涉到此的漕工,远远看到古塔,便知“到通州了”。“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清代诗人王维珍的诗句一语道尽“燃灯塔”的魅力。
“毫无疑问,古塔是京杭大运河北运河起点的重要地理标志,而它身旁的‘二水会流’则是京杭大运河的‘龙头’。” 中国地名学会理事、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陈喜波介绍。
历史上,古塔北侧,北关拦河闸以下,温榆河与潮白河交汇,形成“二水会流”壮阔景观。“二水相会处即为北运河的起点。”陈喜波说,“二水会流”是明清通州八景之一,今天小中河(潮白河)和温榆河也在北关拦河闸以下相会,依稀留有古代“二水会流”的影子。
紧挨着古塔,依偎着一泓静谧的葫芦湖。葫芦湖和北运河之间的石坝码头,正是当年热闹非凡的京粮转运码头。葫芦湖西连通惠河,检验合格的京粮由扛夫背过石坝,装在葫芦湖上的剥船上,沿河经通惠河五闸一路向西直达北京城。
古塔、二水、漕运、扛夫…… 这里无疑是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的“龙头”。
站在北运河的起点,就站在了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展示区的起点。
想当年,这条河上光是运粮的漕船,每年最多时有1万多艘,运送漕粮的官兵有12万人之多,连同大量的商船和民船,多达二、三万艘齐聚于此,“万艘骈集”便是此景的生动写照 。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直至今日,当起航的笛声响起,依然让人心旷神怡,豪情满怀。
“第一大码头”张家湾
顺河而下,游船就钻进了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怀抱中。东岸的漕运码头和西岸的柳荫码头之间,有摆渡船运送往来的游客。
柳荫码头西南8里处,是素有“京东第一大码头”之称的千年古镇张家湾 。
京杭大运河自贯通那天起,就拥有了贯通南北、连通东西的协同力,创造了辉煌繁盛的商业文明。
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张家湾开始崛起 。明初迁都北京,张家湾成为大运河北端的最大码头,至明中期已形成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三大码头群 。南方的漕粮、天津的食盐、河北的美食……各种商品物资在此上岸转运,进出京城的客旅都在此上下船,张家湾呈现出千帆汇聚、百货云集、五方杂处的繁华景象。
明代用于建设北京城、修建紫禁城、皇陵和其他皇家建筑的楠杉大木,全部从云贵川等地采办,经大运河运到张家湾 。临清的城砖,苏州的金砖,也由运河运至张家湾,还有从河南浚县、江苏徐州等地运来的花斑石……
清嘉庆六年,通州大水,北运河在小圣庙村北溃决,河水改走康家沟直接下注,正溜不再流经张家湾,由此张家湾故道日渐淤浅 。自嘉庆十三年始,漕船改走康家沟新河道,自此北运河河道自小圣庙村以下不再西折经张家湾一线,而是向东南形成现在的河道。“第一大码头”张家湾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
随着近年来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不断推进,千年古镇张家湾这颗璀璨明珠被大运河串联起来。来往的游客从未忘记这座古镇,留存至今的古老城门和石狮巍然屹立在城头,“活态”复苏的翅膀已经徐徐展开。
“三望沙古堆” 柳新情意浓
城市喧嚣渐渐隐去,田园美景扑面而来。前方是一个临河的古村,名沙古堆村。历史上,北运河河道两侧多有风成沙堆,便有村落建在沙土堆之上,称作沙堌堆 。
“堌堆”是河南、山东一带对土丘的称呼,那里有很多叫作“堌堆”的地名,如沙堌堆、堌堆集 等。沙堌堆村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移民所建的村庄,他们从大运河上漂来,在这里扎下了根,生息繁衍。因村里一座庵堂的大钟上镌有“沙姑堆”三字,后来写成了沙古堆 。
历史上的北运河在村南、东、北三面绕了一个大弯,漕船行经此地,绕着村子兜兜转转,始终没有离开沙古堆,故民间有“三望沙古堆” 的说法。
本以为这是个风沙四起的地方,没想到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的所在。两岸杨柳拂堤,樱桃漫山遍野,令人流连忘返 。
早在明清时期,运河两岸遍植杨柳,河堤上布满村落,一些村落便以柳树作为名称,形成“某家林”、“某家巷”一类的地名。
儒林村就是其中之一。北运河正好从村西穿过。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的水土也养育了一方的作家。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就出生在儒林村 。作为一位地道的农民儿子,刘绍棠就是在大运河边上长大的,他的文章中充满了乡土情结和对运河的深情赞美,他的话剧作品《白鹭归来》在创作中便有意加入了京剧、运河船工号子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这个剧有了根和魂,充满了浓郁的乡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