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京城,天气是越来越热了,去室内看展览真是不错的消夏好选择。近期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推出了一大批重量级展览,大展云集,精品荟萃,赶快安排上吧!
《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110岁华诞之际,6月29日,作为11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在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正式推出。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纪念他“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
罗伯昭,曾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张巴蜀罗”之美誉。1957年9月,罗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至1965年,又先后捐赠文物70余件(套)。
此次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既彰显和铭记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同时展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钱币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见证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脉搏。
“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单元,以罗伯昭个人研究及中国泉币学社相关活动为线索,通过部分罗氏泉币名品、《沐园四十泉拓》《泉币》杂志等物证,展现了罗伯昭一代泉坛大家的收藏底蕴以及坦诚、务实的治学之风。
“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单元,以时代为序,全面呈现罗伯昭的藏泉体系,其中“建炎元宝”篆书钱、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银币金样等都是享誉泉界的珍品。展览还通过罗伯昭所藏青铜器、玉器、甲骨等文物与馆藏档案资料组合,再现了先生捐赠文物的入藏过程。
“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单元,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文物、档案、手稿、出版物等实物,展现了在罗伯昭捐赠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钱币藏品体系建立及完善、钱币鉴定、钱币学研究及交流、钱币研究人才培养、钱币展览展示、钱币知识普及与传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展览时间:持续展览中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从距今8500年至8000年的炭化稻,到“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还有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金远洞巨副驼的骨架……近日,“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揭开面纱,240余件考古文物亮相,串讲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
此次展览,将国博考古百年浓缩进展厅。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研究商代前期礼仪制度的青铜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反映秦国早期礼乐制度的秦子镈、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出土的目前考古仅见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车戈、甘肃张家川县马家塬遗址出土的东西方文化合璧例证——蓝釉杯……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呈现国博考古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的努力及成果。
国博介绍,展览内容涉及该馆百余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语言、考古学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料向观众讲述悠久灿烂的中国故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日起对公众展出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匠心传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
玉雕凝翠色,雕漆绽红颜,内画藏天地,花丝携彩霞,7月4日下午,“匠心传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国家级大师王希伟、李志刚、赵春明和北京市级大师袁长君、李东、高东升,共展出6位工艺美术大师近年所创制的作品60件。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之一,其以切、磋、琢、磨为工序,融合天时、地利、材美、工巧于一体,能很好地体现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2008年,玉雕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希伟作为北京玉雕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主张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注重作品整体韵味的表达。其参与制作的翡翠插屏《四海腾欢》受到国务院嘉奖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集体奖”。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李东作为“国学玉用”的践行者,主张将国学“文、思、意、境”融植于玉雕艺术之中,形成了质朴大气、浑然天成、动静相宜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百年辉煌中国印》六面玺作为当代玉雕优秀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国漆工艺的重要门类之一。因其工序繁琐复杂、制品纹饰考究、形态光润典雅,故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之瑰宝。2006年,雕漆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以“雕漆艺术化”为创作理念,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主张与现代技术结合、多种工艺跨界和时代元素融入,实现了雕漆的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主题创新。其设计创作的《福寿纹山水插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因其工艺精巧、繁华富贵而被历代宫廷所好,成为中国宫廷工艺的典型代表,堪称“燕京八绝”之首。2008年,花丝镶嵌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春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主张传统技艺结合当代美学,并在花丝新品研发、古建摆件制作、文物修复复制、花丝道具制作、花丝技艺传承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大型作品《圆明园-金玉大水法》被誉为业内艺术珍品。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袁长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长期致力于工艺创新和教育传承,主张在传统工艺文化意蕴之中融合当代设计风格与审美趣味。其主持制作的上海东林寺《善财童子》创下錾胎珐琅造像吉尼斯世界纪录。
内画,是以特制细笔描绘于烟壶内壁的民间工艺,能够在方寸之间融技法笔触、画意气韵于一体而尽显典雅精妙,可谓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殿堂中的璀璨明珠。2008年,内画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高东升作为内画京派第四代传人,其艺术造诣精深,工笔清新隽永,主张在东方笔墨的情趣之中融合西方绘画的光色变化以及个人的丰富情感和思想观念,进而形成独特的内画风格。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
展览时间:展期至7月13日(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5号展厅
《太行之魂——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捐赠展》
7月2日,“太行之魂——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捐赠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通过展出剪纸艺术家张永忠400余件(套)作品,生动展现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多地质朴、简练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
中国剪纸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山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张永忠1968年生于山西高平,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跟随山西韩山堂第四代传人李宝英老人学习剪纸技艺。张永忠集山西各地区剪纸特点之所长,作品既还原了传统剪纸艺术的韵味,又具备强烈的现代创作意识。
此次展览分为“祈福纳祥”“民俗生活”“百姓众声”“三晋风情”四个部分。其中“祈福纳祥”部分展示了传统山西剪纸祈福的功能特点,不仅有形态各异的娃娃系列、麒麟送子等作品,还展出了长22米、高3米的巨幅作品《中华炎帝魂》,呈现中华历史文化之浩瀚。在“民俗生活”部分,张永忠用剪刻技艺呈现“霸王别姬”“吕布与貂蝉”“五子登科”“大禹治水”“闹元宵”等民间故事,以花样繁多的图纹呈现出了黄土高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
在“百姓众声”部分,张永忠将收集的民谣、民歌、谚语等体现在他的创作中,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展览还展出了他以山野花树、动物等为题材的剪纸作品,传递出浓郁的三晋风情。
展览时间:持续至9月2日
展览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
6月25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向外开放。
展览共分为“曙光”“变革”“争霸”“融合”“对话”五个单元,横跨叙利亚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描绘了一幅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览汇聚了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等9家叙利亚博物馆和3家国内博物馆的196件/组精美文物,包括来自叙利亚的祭拜者雕像、亚述壁画、青金石项链,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刻花纹石碑、敦煌研究院的叙利亚文《圣经·诗篇》复制品等,展示了中叙两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的传统友谊。
展览时间:持续至10月8日
展览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展
为纪念邓拓诞辰110周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陈列邓拓捐赠的超过70件(套)绘画,通过“潇潇竹、磊磊石”“移生动质尚写意”“澄怀观道寄畅游”三个部分,解读中国古代绘画的文化价值与魅力。展览还将首次展出一组照片、文献和书籍,呈现邓拓的雅趣风骨。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是中国现代杂文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邓拓醉心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收藏与研究,1964年他将自己珍藏的140余件(套)绘画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邓拓的收藏集中体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历史性,藏品年代上自宋元,下至晚清,时间跨度近1000年,基本囊括了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流派和画家;二是文化性,从文人士夫画的倡导者苏东坡到“元四家”“吴门群体”“扬州画派”等群体的多样流变,构成了一条文人画主脉。
展览时间:持续至至7月14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科学与艺术——科学画与生物标本展》
科学画诞生于17世纪初的欧洲,是一种以科学记录为目的、描绘动植物形态特征的绘画,能够简单明了地体现动植物的外形和结构,兼具科研价值和审美价值。科学画最初的描绘对象仅为植物,到18世纪又出现了以动物为主题的科学画。
本次展览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策划,共呈现超过100件科学画和生物标本,采用画作与对应标本并列展出的形式,向参观者普及动植物知识。
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展出103幅植物科学画和约30件植物标本。这批展品主要来自天津北疆博物院,其中有26幅科学画是创作于20世纪早期的原件,具有特殊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二部分展出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动物标本,以及8幅博物馆展览部工作人员绘制的动物科学画。
展览时间:持续至9月18日
展览地点:北京自然博物馆
《瓷秘CIMI·故事艺术展》
“瓷秘CIMI·故事艺术展”用五大朝代美学场景现实还原再现画中画景中景,是一场艺术与历史的融合,用艺术讲述中国陶瓷千年发展史。
瓷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瓷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从远古时期平地堆烧的粗糙土陶,到东汉陶器的“脱尘出世”,这一卷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的“瓷器”故事,带你探索和发现瓷器秘密的究竟……
展览时间:持续至10月9日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