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专业性强 环境舒适优雅

  • 2022-07-21 13:45: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作为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以收藏、展览和研究妇女儿童类文物,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为广大妇女儿童服务为主旨。目前,博物馆已收藏各类藏品近3万件。

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全面的陈列展览,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地位变化、文化习俗、杰出人物和社会贡献,构成一幅纵贯五千年历史,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各个领域的妇女儿童社会和家庭生活全画卷。对于希望了解历史变迁中的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女性观众、青少年观众和各界观众,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百科全书;对于妇女儿童工作者和关心妇女儿童事业的人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研究过去、把握今天、探索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未来的资料库;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可以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妇女儿童的角度,得到新的启示、获得新的发现。

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优美,动感时尚。建筑顶部的波浪曲线型轮廓,象征妇女的柔媚多姿。建筑色彩以白色金属板为基调,配以浅灰色玻璃,显示出高雅、纯洁的气质。

展览设计与博物馆主体建筑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突破了传统的、枯燥的展陈模式,运用展板展示、文物展陈、沙盘模型、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模仿体验、动手制作、传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营造不同类别的陈列氛围,给观众以体验式的参观经历,具备形式上的亲和力、趣味性、互动性,做到雅俗共赏。

博物馆设施先进,环境舒适优雅。馆内温湿度控制系统、空间吸声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消防监控与自动灭火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音响灯光联动控制系统、信息控制系统、环保节能技术设施完善;大堂、多功能厅、音像厅、母婴室等功能齐全,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轻松、方便、安全的游览、学习、休闲场所。

近期展览推荐

1.“俗世雅趣——天津民间工艺品展”

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俗世雅趣—天津民间工艺品展”于7月2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三层展厅开幕。展览分为“卫画流年”“抟泥溯古”“纸鸢飞扬”“刻砖如画”“诸色花样”五个单元,展示了津沽大地独领风骚的杨柳青年画、出类拔萃的“泥人张”彩塑以及技艺奇特的“风筝魏”、“刻砖刘”和剪纸等民间工艺品。

天津位于河、海交汇之处,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五方杂处”之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千百年来,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成果滋养着万千民众,甚至成为家教家风的艺术载体。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特引进此展,希望通过传统艺术珍品充分展现我国劳动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智慧。

2.《无言的祝福——童服里的故事》

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共同主办的“无言的祝福——童服里的故事”于6月24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一层临展厅开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儿童的专属服饰,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如肚兜、虎头帽、围涎、百家衣等。各式儿童服装上的纹饰以象征吉祥的鸟兽、花卉和器物为主,其中也不乏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戏剧人物等题材。这些纹饰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福禄绵延、子孙满堂、代代兴旺等美好愿望,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盼与祝福,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爱子情感、追求信仰和家庭文化。

本次展览精选百多件儿童服饰,涵盖了童帽、童衣、童裤、童裙、童鞋、坎肩、肚兜、围涎、发勒、斗蓬、百家锁等11类。展览以各类童服吉祥纹饰为主线,深入解读纹饰内涵,向观众讲述深藏其中的故事,藉此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儿童服饰的吉祥文化内容、生活意识和心理情感,以及儿童成长过程的历史变迁。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作为我国首家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将立足职能定位,广博群览,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展览活动,借助全国各地文化资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妇女儿童故事,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欢迎小朋友们暑假前来观展。

展览持续至7月24日。

暑假期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根据需求,会不定期举办活动,可以关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了解最新资讯。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