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非遗|幡鼓齐动十三档—门前侠客木

  • 2022-08-02 15:10:00
  • 北京民俗博物馆

高跷是民间的文艺表演形式之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秧歌最早起源于农民在插秧时的动作和所唱的歌。后也被民间用在庙会期间作为酬神娱人而组织起来的一种会档表演。高跷、秧歌两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何时结合在一起,没有详细的资料可寻,清朝中期,两种表演形式结合发展定型,有固定的角色及表演程式和内容,主要为庙会“朝顶进香”而设。

高跷秧歌又称侠客木是北京地区的香会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会口。高跷秧歌的舞蹈特点具有膝部曲伸、颤顿的动律特点,以腰部为轴心,双肩耸摇,臂舞8字形。由于演员踩在木跷上,而木跷底端受力面积小,重心不稳,导致以腰为轴心以掌握身体平衡,随着鼓点节拍、身体左右摇摆,形成“扭”的特点。秧歌有文、武会之分,其表演各有其特色。武会主要以各种惊险高难动作为特色,有劈叉、摔叉、打旋风脚、翻跟头、拿大鼎、蝎子爬、鹞子翻身。还有两人一组以走小场为主的套路,如单腿跳、拜四方、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文跷的表演主要是走场、摆山子,尤以演唱秧歌唱词唱段为其主要内容。走场主要是走的过程中变换各种队形,有双夹篱笆、二龙吐须、月牙、叉月牙子等。

高跷秧歌也有摆地阵。它属于“打场”或中间休息解下跷腿子表演的。有比较丰富的队形变化,有时以人组成“天、下、太、平”字样。也会走一些队形如:龙摆尾、单夹篱笆等。

演员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进行表演,称为踩高跷,又有走跷、踩跷、逗跷之说。高跷会中的角色有着严格的规定,角色多为戏剧人物和传说中的山精水怪。“井”字里按天干分10个角色有:渔翁、樵夫、陀头和尚、小二哥、俊鼓、丑鼓、俊锣、丑锣、文扇、武扇;“井”字外则按地支再加上渔婆及卖膏药者,共12个角色。但是,也有例外,高碑店的高跷会出现了14个角色,增加的两个角色称为鲇鱼姥姥、嘎鱼舅舅。这与他们所居住在通惠河边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高跷表演时的伴奏比较简单,一般只有花鼓、小手锣,打出“亮登强”的节奏,紧密配合各角色的表演动作,一般同时敲击,有时也以锣或鼓为主。为了渲染舞蹈情绪,再加上重、轻、闷击以及切音、附点音符的交替出现,使演员手一指、眼一动都应合着锣鼓点的节奏。秧歌中的唱词是秧歌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唱了,原来香会中秧歌的旧唱词主要有三种形式:由一人主唱,众人相和的群曲、两个角色相互配合的问答、各个角色单人所演唱的单曲。

此外还有一种不上跷的纯秧歌,地秧歌又称“地蹦子”,以唐明皇为祖师。会中角色与高跷秧歌一样。但是地秧歌没有高跷之累,因而更加侧重于舞蹈技艺表现,不仅舞蹈节奏明快,而且吸收了戏曲表演的“手、眼、身、法、步”五功,更显风情万种。再加上各个类型化角色插科打诨,调情逗趣,都使地秧歌另有一番欢快的造型意味。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