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五年添绿100个奥森

  • 2022-08-02 16:49:00
  • 北京晚报

中轴线北端,奥森公园堪称本市公园中绝对的大块头。可是您知道吗,过去五年,全市新增的绿化面积非常惊人,几乎和100个奥森一样大!

2018年初,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个夏天,承诺兑现了: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00万亩,圆满、超额完成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现在,北京市域内“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古都北京成为山城共融的生态家园、城乡一体的宜居城市。

“那段时间,北京的森林覆盖率迅速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森林几乎都在山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成

忆当年

有城无林 百万亩造林平原披绿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面临着缺林少绿的生态状况,不仅是景观衰败,更是生态危机。春天,狂风裹挟着沙尘,从蒙古高原长途奔袭而来,天空是黄的,外出必须戴口罩。夏天,洪水从山上滚滚而下,失去了树木根系的保护,泥沙俱下一泻千里。

增绿,不能再等了!半个世纪前,北京掀起了大规模绿化的人民战争,采用爆破造林、客土上山等方法,千疮百孔的大山开启生态修复,京郊的荒山秃岭迅速绿了起来。

王成用“有城无林”来形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从空中看过去,北京的森林绝大多数都是山区林带,平原区没有成片的森林,只有行道树和防风带。”

平原占北京市域面积的38%,人口稠密、城镇聚集,多年来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黄金宝地”,造林增绿规模较小。直到2012年初,北京启动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全市计划用5年时间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新城与新城之间、平原地区新造林地100万亩。

如此规模的平原造林工程,北京前所未有。事实上,仅仅4年时间,全市就完成造林105万亩,植下乔木5400多万株,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不到15%增加到25%以上。

“第一轮百万亩造林时,大尺度地块不难找,好造林、也易成活,工程量相对小。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中,如何找到恰当的增绿空间是头一个挑战。”——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

创历史

创新增绿 疏整促挤出宝贵土地

轰轰烈烈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结束了北京“有城无林”的生态状况,大面积地块已经披上绿装。

2018年,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又开始启动,但这次不仅仅是在平原,绿化造林覆盖了中心城区、新城、浅山区等市域内的各类区域。

两个工程的目标都是100万亩,执行难度却天差地别。

是否能够、是否舍得腾出土地开拓生态空间,考验着城市的智慧。就在当年,本市启动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工程。

常乐坊城市森林位于西城、丰台交界处,从前是无序的花卉市场和违建公寓。2018年起,属地政府合力腾退后,决定把这寸土寸金之地建成城市森林。腾出一块,就绿上一块;绿了一块,就能彻底防止低级次产业卷土重来。市民身边的绿色,就这样被艰难地、坚决地补齐了。

——在西南五环沿线,集中拆除腾退小散乱污企业,狼垡城市森林公园、孙村公园、西红门生态公园等拔地而起。

——在东南四环附近,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消失了,桃蹊、横街子、小武基三大公园落成,总面积超100公顷。

——在北部的“回天”地区,占地8万平方米的鑫地市场腾退,将建成回龙观体育公园。

目前,本市森林覆盖率达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1%。“世界级大城市的理想森林覆盖率约为30%。”王成说,“北京已经在短时间内补齐了生态资源总量短板,这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造林不是单纯刨坑种树,而是要再造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让人和小动物共享绿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

保生态

留下自然 小动物和人共享绿色

不久前,记者来到温榆河公园示范区,这里夏木阴阴,虫鸣鸟叫,好一派热闹的自然风光。

温榆河公园的负责人介绍,公园建设时尽量保留了原生树,模拟自然之中的森林,补植了多种乡土乔木和花灌木。别看示范区只有2平方公里,却拥有密林、疏林、滩涂、草地、洼塘等8种生境。林地里还镶嵌有本杰士堆、昆虫旅馆,开辟了一处处小微湿地,让口渴的鸟兽有水喝。

目前,温榆河公园拥有210种鸟类、136种陆生昆虫以及3种陆生哺乳动物。

第二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开始在树种选择上精心思量,以“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为重要原则,追求的也不仅是绿,更是美,同时也是生机盎然。

森林服务于城市和市民,也要服务于野生动物们,这是第二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理念。

首先,要有互联互通的森林绿地。过去的绿色斑块东一块西一块,零零散散,在第二轮百万亩造林中已经连成片、串成带、缀成网。

其次,还要有舒适的近自然环境。从今年起,京城20处公园将开辟自然带,适度保留荒野状态,婉拒游客,让动植物能够自由栖息。

以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为例,园子中央的山包就是一片自然带,进山的小路拿树枝和荆棘封死。荒山里一片喧闹,各种鸟兽嘁嘁喳喳,经常有漂亮的山鸡,扑棱着翅膀从山里飞出来。

“村民跟我们说,50多年前这里种稻子,夏夜出来乘凉,蛙声一片。我们在公园建设时就恢复一片稻田,让村民乡愁可寄。”——大兴区园林绿化局任贵平

更便民

绿色福祉 102个公园环绕中心城

随着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推进,四、五环路之间的城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实现闭环,环上的102个公园陆续建成开放,让市民享受绿色福祉。2021年,本市游园的总人数超过4亿人次。

80后王蓉家住南五环附近,她常在周末带家人一起去公园逛逛。离家近的旧宫城市森林公园小而美,有花有水。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开车奔狼垡森林公园,更有自然野趣。孙村公园、西红门生态公园,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公园跟我们小时候可不一样了。”王蓉说,“逛公园”不再特指去颐和园、天坛等历史名园,“家门口的公园不但好看,也更舒服自在,各有特色。有的主打全龄运动,有的凸显中药康养,还有的保留林田乡愁。”

旧宫城市森林公园紧挨着南五环,主要服务周边的回迁村民。任贵平是30年的老绿化,笃信“土木之工不可擅动”的老理儿,也就是说要高位规划,避免后期费力再改动。公园建设时,他和设计师一趟趟跑现场,希望把公园设计得好看、安全、舒适,在这基础上还要突出特色。如今开园一年余,园内有森林、小湖、溪流、稻田,园路随地形曲弯有致,路侧有宽阔的植草沟,雨水汇聚,避免园路积水,还把沟里的蒲公英、苦荬菜养得很壮实。

“北京在减量发展,每年都有新的疏解地块,将成为下一步增绿的新空间。不过,这一部分增量不会很大,今后我们的重点在于提高绿化质量。”——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

想未来

利用传承 打造“森林+”丰富生活

如今,北京的平原、新城、街巷,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了!

下一步,还有增绿的空间吗?

“每年的疏解地块将成为增绿的新空间,今后我们的重点在于提高绿化质量。”王小平告诉记者:“通过森林健康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容量,使之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助力‘双碳’国家战略。提升生物多样性,让更多小动物回归,并期待与大型动物重逢。”

森林已经绿起来、美起来,正在实现活起来,今后,还要更进一步“用起来”,打造“森林+”。

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森林文化节开幕了,200余场次的文化活动将持续到年底。从春天到冬天,从城市到郊区,四时有特色,月月有活动。在森林里办节庆比赛别有趣味。森林文化活动中不乏山花节、彩叶节、风筝节,以及健步走、越野赛、骑行游等各类赛事。书画摄影、红色教育、诗歌吟诵、森林手工、森林游戏、森林阅读等40余场体验活动,让人们从文化视角体验森林。多场森林音乐会,带市民感受和谐共生的美妙意境。共建绿色北京,森林大篷车、森林大课堂、森林夏令营等近30场科普教育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森林、热爱自然,传承森林生态文化。

造林·词条

■ 一屏

山区生态屏障,要强化浅山及山前地区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强度

■ 三环

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合力推进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建设

■ 五河

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为主构成的河湖水系

■ 九楔

九条楔形绿色廊道,即打通九条连接中心城区、新城及跨界城市组团的楔形生态空间,形成联系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的多条大型生态廊道

造林·数说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43%提高到目前的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7.8%提高到31%。

■平原地区万亩以上的绿色空间已达3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达260处,实施浅山生态修复46万亩。

■新建城市森林56处,休闲公园181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460余处,村头片林290处。

■在京津保过渡区,持续打造森林屏障,新增万亩以上绿色空间10处,打通了大运河、潮白河、永定河三条区域性河流生态廊道。

■共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处,本杰士堆2200处,设置人工鸟巢5027个,昆虫旅馆1338处,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万余株。

■全市森林服务价值年均新增58.05亿元,森林碳汇量年均增加228.22万吨,相当于能中和76万辆私家车1年的碳排放,约占到全市私家车总量的16%。

■重点林业建设管护项目共吸纳就业7.59万人,其中本地农民达6.57万人。(记者 朱松梅 何建勇 摄)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