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暑便是立秋,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当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节气开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到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它解释道:“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谓“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之意到了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
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节气只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然而,还不是现在,因为,往往还有“秋老虎”的袭扰,气温不能明显下降,也就导致立秋≠入秋,但只要温度有细微的变化后,植物往往是最先有反应,于是这才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语。
立秋三候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立秋后,款款而来的秋风带来丝丝凉意。清晨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因为逐渐增大的早晚温差,在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露珠。树上的寒蝉,则在渐凉的天气中不断鸣叫。初秋的天气依然闷热、潮湿,有“秋老虎”之称。
秋的含义,有庄稼即将成熟的意思,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因为立秋后还有末伏,其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除了气候上的变化外,大家有没有觉得秋蚊子比夏季的更狠毒?往往夏季“中招”次数可能较少,到了秋季,蚊子包便成倍出现,这是因为8、9月份气温不再像盛夏那般酷热,而降水并没有完全减少,适宜的环境正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只有身体强壮、吸血量多的蚊子,才能挨过整个冬季,因此这时候的蚊子总是找机会拼命吸血,开始为越冬储备能量。
立秋·民俗
贴秋膘
“爱吃肉的人,终于有了天经地义的理由。”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夏天的人,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食欲乘势大增,想吃点好的,弥补夏天的亏空。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谓“以肉贴膘”。
晒秋
“来看看粮食作物的大型浴光现场。”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晒一晒收获的农作物,粮食晒得越多,说明收成越好,而把粮食风干后,冬天才不会发霉变质,是老一辈多年的经验心得,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咬秋
“留给西瓜的时间不多了。”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每逢立秋,人们会买西瓜回家,众人围在一起品尝。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那时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