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与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紫竹院公园相邻。
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总馆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
2021年11月,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体验,将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带到读者身边,国家图书馆正式开放了北区二层“悦读空间”。 图书馆的二层, 整体的设计风格以延续国家图书馆典雅的气质为基调,空间美学遵循了承古传今的视觉思考,传统的木质结构书架与大理石墙体在光影的衬托下,让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互碰撞。
“悦读空间”内,为读者长期推荐优秀书籍,包括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国图出版社精选图书等。在这里,读者可以参观优秀图书微展览,还可以欣赏到具有中华传统典籍元素的主题文创产品,以及运用新材料及前沿工艺理念为基础设计指导思想的自创文创产品。
国家图书馆馆藏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藏书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最早的馆藏可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珍品特藏包含敦煌遗书、西域文献、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等280余万册件。“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
随着信息载体的发展变化,国家图书馆馆藏规模不断扩大,类型日益丰富。不仅收藏了丰富的缩微制品、音像制品,还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数字文献资源库和服务基地,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并以每年100TB速度增长。实施“中国记忆”项目,围绕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专题采集口述、影像、音频等文献史料。
2014年,国家图书馆筹建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放服务,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典籍博物馆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建筑总面积11549平方米,共10个展厅。
首展系统展示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时间跨度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到现当代名家手稿,藏品类型从甲骨、敦煌遗书、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舆图、样式雷图档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西文善本,展览将全面生动地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丰富的书籍文化以及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
近期活动推荐:
1. “网络书香·筑梦童行”主题数字阅读活动
暑假期间,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800余家各级公共图书馆,依托“网络书香·阅见美好”小程序平台,面向青少年推出“网络书香·筑梦童行”主题数字阅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少年儿童养成阅读习惯,让网络书香助力成长、启迪智慧。
本次活动重点推送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精品数字资源,涵盖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科技自然、绘本故事等多个领域,满足小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读者阅读推荐的数字资源后可生成个人专属阅读海报,成为“阅读推荐官”,并可以通过阅读海报转发和分享,邀请更多好友扫码阅读,获得积分助力。
活动设置了线上知识问答环节,设有“世界真奇妙”“诗词大会”“中外文学经典”“文字的秘密”等四个主题知识模块,读者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作答并获取相应成绩。每道题目作答后均提供“知识拓展与解析”,帮助读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活动最终将综合扫码阅读海报助力积分和知识答题分数进行阅读奖励。
本次活动将持续整个暑期,全国各地小读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书香·阅见美好”小程序中参与活动,也可以通过所在地图书馆公众号、宣传海报等了解并参与活动。
2. 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
2022年6月24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展览分为“曙光”“变革”“争霸”“融合”“对话”五个单元,横跨叙利亚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及希腊、罗马和伊斯兰时代,描绘了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览汇聚了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等9家叙利亚博物馆和3家国内博物馆的196件/组精美文物,包括来自叙利亚的祭拜者雕像、亚述壁画、青金石项链,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刻花纹石碑、敦煌研究院的叙利亚文《圣经·诗篇》(复制品)等,以展示中叙两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友谊。
展期:6月25日至10月8日
展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展厅
3. 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
2022年8月4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正式开展。
“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与瑰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
本次展览共分为“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三个单元。“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单元中系统讲述了“天禄琳琅”藏书前编书的形成与损毁经历,图文并茂地呈现“天禄琳琅”后编书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钤印特点,以及“文物南迁”“溥仪盗书”等聚散流转故事;梳理国图馆藏“天禄琳琅”珍本书籍基本情况、破损状况及编目整理工作,强调了其抢救性修复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单元重点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简要概括了国家图书馆数代古籍修复工作的经验积累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具体介绍了参与本次项目的修复团队,以及修复原则、流程、材料、设备、工具等内容。
“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单元则精选“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具体实例,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展示修复成果,并延伸介绍本次修复涉及古籍的不同破损类别,如絮化、霉蚀、酸化、虫蛀、粘连、缺损等等。
展期:正在展出中
展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
4. “手不释书”——我们的书籍系列研学产品
国家图书馆发布“手不释书”——我们的书籍系列研学产品,引导中小学生深入体验中国古代书籍的产生、印制以及装帧形式的演变过程,了解书籍的形成与发展。
“手不释书”系列产品内含课程音视频、教具材料包、知识手册等素材,依托国图珍贵古籍设计开发,为中小学生带来古法造纸、雕版印刷、经典传拓、卷轴装帧、经折装帧、线装装帧六节内容的学习礼包。打开“古法造纸”礼包,纸浆、搅拌棒、造纸胶、干花包等工具材料一应俱全,根据知识手册中细致的步骤,学生可以体验造纸,还能在自己制作的纸上加入干花等装饰。
后续国图创新还将系统推出古籍修复、我们的文字等主题研学产品。
5. “古籍零距离”专题夏令营 第二期
本期“古籍零距离”专题班将国家典籍博物馆往期经典课程进行全面升级。课程以“古籍”为主题,从古籍的分类说起,全面介绍古籍的纸张、版式、装帧、保护和修复等内容。帮助学生们认识古籍、了解古籍背后的故事。
课程还设置了丰富有趣的手工操作环节,学生可以体验古法造纸、雕版印刷的完整流程。学习画栏线、抄书页,设计属于自己的一页书,最后制作成一本蝴蝶装形式的作品集。
报名须知:
招收对象: 10-14岁青少年
招收人数: 15人,额满为止
培训时间: 8月19日(周五)——8月21日(周日) 每天上午9:30-11:30,下午13:30-15:30
报名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南区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层导览服务中心(C203室)
咨询电话(周一至周五9:00-17:00): 88545048 孙老师/刘老师
6. “我是小小讲解员” 暑假班 第三期
“我是小小讲解员”是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精品课,本期学习的重点为“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除进行实地讲解培训外,本次课程还增设了四节专题课,深度解析展览,提倡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将融入戏剧体验教学,由学员们扮演历史人物,以情景沉浸式讲解的形式呈现《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
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的言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实际应变能力,让青少年在浩瀚的典籍文献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树立自信。
本次“我是小小讲解员”暑假班第三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报名须知:
招收对象:7-15周岁的青少年
招收人数:本期限12人,额满为止
培训时间:8月22日—8月27日 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报名截止时间:开课前一天
报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南区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层导览服务中心203
咨询电话(周一至周五9:00-17:00):88544747、88544761
7.童书阅读大挑战
从7月19日起,国图少儿馆根据各年龄段小读者的认知水平和阅读需求,分主题进行暑期优秀童书推荐。活动共6期,每期推荐童书于周二在线下及线上同步推送。线下在少儿馆一层设置“阅读挑战”专架进行推荐,线上通过国家图书馆与少儿馆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小读者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阅读打卡,收集“阅读奖章”,完成挑战。
具体细则:
活动对象:4岁-15岁少年儿童
活动时间:7月19日-8月31日
活动方式:在少儿馆“阅读挑战”专架或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每期推荐书单;根据年龄选取一本童书,在一周内完成阅读,并按照挑战卡的要求完成线下或线上打卡;完成一期打卡方可获取阅读奖章一枚;集齐四枚及以上阅读奖章即可换取挑战证书与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