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夏未央,天渐凉

  • 2022-08-18 16:39: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处暑,七月中。“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秋风渐肃。暑去秋来,登高望远,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你对这个节气都有什么了解呢?该怎么度过这美好的时节呢?一起来看看吧!

处暑来了,怎么理解处暑的“处”呢?

首先,和小编一起念处(chǔ)暑(shǔ),这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显然,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摆脱了暑气的困扰。处暑节气不是说天气就不热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终于结束了。

民间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立秋”只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正是要等到处暑之后。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按照陆游的说法,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

二十四节气当中,按照炎热程度来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所以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送来真实凉爽的节气,所以处暑的人缘儿特别好,“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我们可以把处暑概括为“一出一入”:出,是出伏;入,是入秋。

处暑时,北方的雨季结束了,暑季也结束了,天气变得干爽了。所以在北方,处暑节气如果称作“秋爽”节气,或许更为贴切。

处暑三候

早在《诗经》之《周南》中云:“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

所以处暑的三候为:

一候:鹰乃祭鸟

处暑后,秋凉开始弥漫,秋风渐肃,天地清明。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人们发现,鹰常常将把所猎之物码放在一起,“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就像是人们将各种美食先供奉给神灵和先祖的祭祀一般,古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示有先”。除此,鹰似乎还有不捕杀正在孵化或哺育幼鸟的禽鸟之习性。“犹若供祀先神”以及“不击有胎之禽”,都被视为鹰的“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典出《逸周书》七十二候。指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气肃而清。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萧瑟之气弥漫。古人所说的“秋后处决”正是如此,即是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同时,也借此告诫人们在秋季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在古人看来,上苍对于我们,是严慈相济。春和夏,体现的是慈;秋和冬,体现的是严。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泛指谷物开始成熟,禾”是五谷各类,“登”为成熟。但这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成熟了。“禾乃登”特指江山社稷的“稷”,作为五谷之首,在处暑时节率先成熟。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基本规律。处暑时节,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季。

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暑就是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150°时的这一天,一般为每年8月22-24日交节,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处”是躲藏,终止的意思,而它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炎热的暑天要过去,秋天就要来。因此古人才会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之后的两大“变”

处暑是一个气温过渡的节气,是炎热离开,结束夏天的时节。最显著特征就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处暑节气过后,在冷高压的影响下,我国除华南和西南地区之外由于夏季风势力减弱,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

气温也开始变化,逐渐下降,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地理与气候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并不意味着所有地方的气温都能马上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凉,这是因为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常常会在8月-9月从黄淮一带,逐步向东、向南撤退,但有时副热带高压还会短暂西伸北抬,再度给南方地区带来晴热天气,故在民间有“秋老虎,毒如虎”“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

可尽管如此,早晚凉,昼夜温差比较大,南方的雨水打在叶子上发出滴答的声音,北方的枫叶则和秋雨一样噼里啪啦落个一地,这些都会让你深刻地接收到秋天的讯息。

处暑话习俗

秋游:秋高气爽 迎秋赏景

陆游曾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也是出游的好时节。秋高气爽,斑斓的色彩渐渐在大地上,如水彩般晕染开来,行走在自然赠予我们的美景中,便可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开渔节:开船出海 享鲜美海鲜

每年处暑期间,有些沿海地区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放河灯:悼念逝者 祈保平安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采菱:采菱唱咏 清风徐徐

处暑前后,菱角结实正旺,女子身着布衣钗裙,边歌边采,清风徐徐,兰舟微荡,可称人生之乐事。

每当新秋,菱角或者深绛浅红,或者深绿浅碧,漂浮在水面之上,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梁武帝有诗道:“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掉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道:“菱歌清唱不胜春。”足见六朝以来,采菱唱咏的风气很盛,文人墨客将其写人诗词歌赋,也十分普遍。

温馨提示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醒广大市民、游客出行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降雨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尽量不要到山区游玩或露营。同时,市民、游客出行时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规定,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进入公园、景区、景点、商超、酒店、民宿等公共场所配合全员扫码测温、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切实做到不聚集、不扎堆,最大限度减少感染风险。

  • 编辑:党思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