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记忆丨盘点顺义的那些非遗文化名片③

  • 2022-10-30 21:08: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顺义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组成了一张张,独具顺义魅力的文化名片,今天就跟着顺义君,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鲁村的“三伸腰”大米,据说在清朝时期是进贡皇宫的大米,又称“贡米”。由于过去农民生活比较困难,虽然种水稻,但只是在逢年过节或者亲戚朋友来时才吃顿米饭,吃剩下的米饭农民是舍不得扔的,下次蒸后吃仍然和新做的米饭一样又香又好吃,再剩下的再吃一次还是一样,而且每回锅一次米就长一点,因此得名为“三伸腰”大米。

此地最早种植水稻是在东汉时期,有《后汉书-张堪传》为证:东汉初年,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开稻田八千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据考证,这段史料是最早记载北京地区种植水稻的文字。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歌颂渔阳太守张堪的故事。根据《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记载:“村中有张堪庙遗址,俗称张相公庙。原来庙内有许多壁画,描绘张堪教民种稻的农事活动。”

渔阳太守张堪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传授新的生产技术,这应当是北京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业开发,不但使狐奴地区成为鱼米之乡,并且推动了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北京的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歌在顺义区张镇地区极为流行,与本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很多民歌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本镇历史、社会、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场景,比如反映张镇重大历史事件的民歌《张镇抗战歌》《大炮连声响》,反映集市买卖的《卖饺子》,反映日常生活的《月儿真正高》《小白菜》《六糊涂》和反映劳动场景的《一月一更里》等等,都是张镇人民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并口口相传的经典之作,因其脍炙人口而广为流传。

张镇民歌于2006年入选顺义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张镇党委宣传部对张镇民歌进行深入挖掘,在确保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现代配乐等元素,形成了第一部全面反映张镇文化的《张镇民歌》汇编及配套光盘,继承、弘扬并发展了张镇优秀文化遗产。

张镇民歌赏析

《卖饺子》是张镇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曲风轻快,朗朗上口,展现了勤劳、热情、善良的中国女性的美好形象。

《大炮连声响》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群众踊跃参军,支援作战前线的情景。在保家卫国的大环境下,一个即将参军的农民向家人交代了这些事………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氏风筝通过设计精致的造型,用丝绸原料蒙皮,经手工上色描画而成,一改传统风筝供人放飞娱乐的用途,使其成为具有审美艺术的工艺品。

张镇刘氏风筝起源于刘宾的曾祖父一代。刘宾的曾祖父曾是清朝末期在紫禁城做彩扎的工匠,负责为皇家制作灯笼、扇子和风筝。他的祖父刘会仁受到祖父的熏陶,爱好风筝制作。16岁起,从事宫灯、风筝等的制作生意。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约1930年),刘氏风筝的雏形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变迁,最终形成现在的张镇刘氏风筝风格。

张镇刘氏风筝分为两种,即纸糊风筝与丝绸风筝,其中丝绸风筝尤具特色。丝绸风筝色彩艳丽,做工考究,多用于室内摆设以及公共场所内中国传统氛围的渲染。张镇刘氏风筝在制作上有专门的图纸、尺寸,同时请专业工匠进行制作,其颜色均是人工手工染色,待第一遍颜色晾干后,上第二遍色,以此类推,因而,张镇刘氏风筝即便搁置许久,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长期收藏。

另外,张镇刘氏风筝造型多变、品种繁多、题材丰富、色泽明丽鲜艳,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除常见的金鱼、蝴蝶、雄鹰、蜻蜓外,还有各种龙风筝和人物风筝。其中以“八仙系列”和“脸谱系列”最为经典,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张镇刘氏风筝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辛勤和智慧,在北京传统手工工艺技艺中实为可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瑰宝。

  • 编辑:张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