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是北京同仁堂门口的一副对联,是历代同仁堂人都恪守的古训,也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中秉承的质量观。正是靠着这份承诺,使同仁堂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品牌。
历史起源
同仁堂始于1669年,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始人为太医院吏目乐显扬。
关于“同仁堂”名字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少年康熙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嘱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
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以及“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
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制药特色
北京人买药,爱进同仁堂;外地人到北京旅游观光,也爱到同仁堂看看这百年老店。同仁堂能够得到如此厚爱与其独特的制药特色有关。
处方独特
药品质量一直是同仁堂几百年来全力追求的首要目标,首先体现在独特的配方。
自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同仁堂持续为清宫供奉御药长达188年,收集了不少宫廷秘方。此外,还收集了中医著作中的古方、名方以及有效的民间验方。清末的同仁堂配本收载了495种配方,且都有对应药品出售。
选材上乘
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坚持严把选料关。
中医认为药材“性从地变”,即便同一药材的疗效也会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差异。为此,同仁堂选药注重选用特定地域的地道品种,确保选料的上乘。
工艺精湛
中成药是同仁堂的主要产品,为保证质量,除处方独特、选料上乘之外,严格的工艺规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炮制不依工艺规程,不能体现减毒或增效作用,或者由于人为的多种不良因素影响质量,不但会影响药效,甚至会使良药变毒品,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有上百道工序,加工每种药物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投料的数量必须精确,各种珍贵细料药物的投料误差控制在微克以下。如规定细粉所过罗筛的孔数,确保筛后达到一定细度;水丸制剂要求反复筛选,确保大小均匀、颜色一致。
疗效显著
好产品,才能出好的疗效。
目前,同仁堂长期经营的药品有数百种,王牌名药有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乌鸡白凤丸、国公酒等十几种,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来积极贡献。
三百多年的风雨兼程,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初心。发展至今,同仁堂师古而不泥古,大胆吸收引进,加大科研力度,古方今用,实现了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