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标志性建筑——北门锁钥

  • 2022-11-18 13:41:00
  • 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世界奇迹、中华瑰宝。八达岭长城是扼守京西北关沟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景区西门外侧拱形大门洞上方,镶嵌有一块巨大的匾额,上刻“北门锁钥”。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它依然是八达岭长城标志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达岭关城修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明朝嘉靖和万历时期又进行了整修。“北门锁钥”作为八达岭关城的西门,门额通长2.26米,高0.91米。为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督御史吴兊、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新喻敖鲲等人立建。门的券洞上建有平台,四周设垛墙,南北各有口通马道而下。

为什么叫北门锁钥呢?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朝境内,辽军统帅萧挞凛率军进军中原,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直接威胁到首都汴京。这时,宋朝朝野震动,宋真宗急忙召集宰相寇准等大臣商议对策。此时,大臣们有的主张迁都南逃,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有的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是主战派,他不仅主张迎敌作战,而且要真宗皇帝亲至澶州督战。虽然真宗皇帝也想南逃,但在宰相寇准的鼓动、督促下,只好率军御驾亲征,渡过了黄河。当宋真宗的龙旗插到澶州城上时,宋军将士看到了,他们的跳跃欢呼之声传到了数十里开外,将士们士气大振,勇气倍增,在澶州城下射杀了辽将萧挞凛,沉重打击了辽国的嚣张气焰。辽国萧太后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这个提议正合不想打仗的真宗皇帝的心意,于是双方在澶州订立和约,宋朝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允许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互市贸易。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寇准被人诬陷,宋真宗免去了其宰相职位,派到陕州(今河南陕县)做知州,后又改任知天雄军镇守国都北大门一—大名府(今河北邯郸),防御辽兵的南下。那时北方辽国势力很大,河北大名府已经是宋与辽国交兵的前沿门户,位置十分重要。有一次,辽国使节经过大名府,慕名来拜见寇准。近使知道北宋皇帝忠奸不分,寇准已经被罢相,于是故意挑衅地问寇准:“您在朝中德高望重,不在中书省做大官,为什么要到这边境之地呢?”寇准回答:“当今天下太平,皇上认为朝廷那边没什么大事,大名府是国家的北大门,防御这样的大事非寇准担当不可。”此事后,寇准还专门撰写一副对联悬挂在衙署中:“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辽国闻知此事,非常害怕,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久的和平关系。 

从此,“北门锁钥”就成了大名府的代名词,后指北部的边防军事要地和重镇。明代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都城的北方门户,在修建此关城时,借用宋朝名相寇准御辽的故事,镌刻这块碑石放置在关门上,威震北方。

同时,北门锁钥也有和平通商时开门迎客、烽火连天时闭关迎敌的含义。长城既是古代保护中原地区社会统一、经济发展的军事系统,又是促进民族融合、加强相互交流的纽带。

因此,八达岭长城“北门锁钥”的“北门”指的是京师的北大门,“锁钥”比喻军事重地,用“北门锁钥”来形容八达岭长城的重要军事地位。

文字:周密

  • 编辑:吴丽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