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芬,铜胎画珐琅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烧瓷,是在铜质胎体上涂敷釉料,经烧结、彩绘、抛光、镀金而制成的金属工艺品。又称“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清代康熙年间,欧洲彩绘珐琅工艺品,传入我国宫廷,受到皇室们的喜爱。康熙五十七年,宫廷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珐琅处,逐渐把我国的烧瓷制作推向高潮。乾隆年间(1736~1795年),烧瓷达到鼎盛时期,烧瓷技艺获得全面提高,品种也逐渐增多,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铜胎画珐琅富有独特的绘画趣味,所以又叫作“珐琅画”。造型典雅,纹饰细腻,色彩清秀。从工艺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胎体錾花配饰;一为不錾花配饰。前者属高级艺术品,后者为普及品。产品大多数为实用的瓶、盘、碗、罐、碟、盏,或盘套的酒具、烟具;少部分则是炉、 鼎、斝、爵、熏、挂屏、插屏等装饰品。
为传承这一民族技艺,张会芬在师傅郭振华的帮助下,经过多方努力、精心筹备,于1985年在河北景县创建了烧瓷厂。该厂专门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研发、制作烧瓷。
张会芬始终秉承铜胎画珐琅技艺的古法制作。精于制胎,设计巧妙,造形规整,制作技艺精湛。作品以仿古器具为主,尤其擅长鼻烟壶、香炉、如意、瓶、炉、鼎、爵、熏等器具的制作,胎体典雅、古朴、大气。
装饰题材大都选取极具有民族特色的纹饰。鸟虫、花卉、竹石、山水风景、亭台楼阁、缠枝莲瓣、人物婴戏等,以纹饰繁复、布局严谨见长,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表现技法上,以工笔为主,画面丰富、层次鲜明、画工细腻,极其精致。
擅长彩绘,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勾、擦、点、染、皴”等表现技法,技法高超。画片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活泼。
作品追求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绘画艺术和文化艺术的高度融合,富丽华美、格调高雅。
大件器物的制作,更见其深厚的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一些大瓶、卷缸、挂屏、插屏等代表作品,是造型工艺与装饰艺术巧妙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品以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宗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近年来研制创烧的一些特殊的画珐琅制品,更以金、银作胎,并与玉器、雕漆、景泰蓝、木雕等相结合,更显雍容华贵,成为我国众多工艺品类中的一朵奇葩。
精良的胎体制作、丰富的表现题材、繁复的表现手法、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的艺术风采使她的作品独树一帜。
张会芬介绍,她们尝试将铜胎画珐琅展现在摆件、家居、饰品上来,希望将这项艺术大众化,平民化,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