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新生: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画卷上书写新篇章

  • 2022-12-29 14:10:00
  • 北京日报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与万里长城并称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世界。作为北端起点,北京自古就与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古老的运河曾经多次发生水害,也曾因河道淤积变成过脏水沟,落寞沉寂了很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北京围绕“运河文化”做文章,建橡胶坝,蓄养水面,还清水质,开通航道,整理修缮沿岸文物,进行奥运火炬传递……如今,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正在串起沿岸的文化“珍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新篇章。

连年治理降低水害威胁

提起大运河,很多北京人首先会想到流经通州的北运河。

北运河属于海河水系,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新中国成立前,北运河水害不断,1939年曾发生过一次空前的大决溃,一眼望不到边的洪水,淹没了两岸100多万亩土地,吞没了814个村庄,冲毁房屋近5万间,灾民数量达到23万多人。当时,北运河上游溃堤的洪水,已浸入了通县县城。(1963年7月26日《北京日报》3版,《北运河今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有计划地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令北运河的水害威胁不断降低。

北运河上游最大的河是潮白河,为了减轻北运河的排洪负担,1950年,潮白河下游兴建了潮白新河,如此一来,历史上一向注入北运河上游的潮白河水,通过潮白新河改向箭杆河排泄,和北运河分了家。从1958年起,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台上水库先后兴建,潮白河洪水得到控制。而十三陵水库的兴建,则控制住了北运河上游的温榆河水。

每年汛期到来之前,相关部门还会对北运河等河流的堤防、渠道进行检修。像1959年汛期之前,通州区就在北运河和潮白河整修了29道排水坝、两道柴笼坝,增修了两道柴笼透水坝、六道石坝和七处坝根护坡,以及350米石护坡。(1959年6月18日《北京日报》2版,《未雨绸缪 确保汛期安全》)

不过,当时一些水库控制洪水的能力有限,而且北运河上游还有一些支流的洪水不消停,因此,北运河的水害威胁一直没能完全解除。

从1960年起,本市水利部门开始实施运潮减河工程,即在京郊通县开挖出一条连通北运河与潮白河的人工排洪河道,以便把北运河部分洪水导入潮白河。1963年,运潮减河首期主要工程完工。然而,那年夏季华北地区普降暴雨,北运河流域又发生了洪水泛滥。同年11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为落实毛主席的号召,北运河的治理工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继续开展。那些年,人们疏浚开挖河道,在两岸修筑防洪大堤,在堤上建设防护林,在河上新建闸、桥、涵洞……多种举措降低了北运河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也令这条河逐渐成为北京东南郊地区防洪排涝和城市排水的要道。

生态改造焕新老旧河道

“从前的大运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桃花水涨满岸绿。”著名作家刘绍棠曾用诗般的语言描绘大运河,但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运河在他的笔下却成了另一番模样:“滔滔不绝的污水把北京的翡翠围腰变成了臭不可闻的脏水沟……”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承担北京90%排水任务的北运河河道淤积,水质逐渐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上世纪80年代起,包括费孝通教授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就结合通县建设提出了“开发古运河遗址,建设新旅游区”的设想,以期唤醒沉寂多年的大运河。(1986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把古运河开发为旅游区意义重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通州水利部门陆续在运河流域修建了7座橡胶坝,蓄水量的增加令大运河有了水。很快,码头建了起来,游客也跟着来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运河畔的白庙村利用水域开发了旅游度假风景区,全村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吃上了“运河饭”,日接待游客最多能达到4000人。(1998年6月15日《北京日报》2版,《京东唤醒大运河》)

几年后,通州区西集镇大运河岸边出现了捕鱼者的身影,这个景象已在大运河畔消失了数十年。见此情景,自幼在运河边上长大的韩廷春颇有感触:“这两年,运河水一年比一年清,终于有鱼了,虽然现在只有鲫鱼和草生儿,数量也不多,但毕竟是开始有了。”

那时候,运河水质的改善离不开北京投巨资兴建的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而对于运河主要流经地通州区来说,则主要是进行生态环境的改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通州区便开始在运河两岸种树,恢复两岸植被,到2002年,运河两岸植树已近20万株,这种绿化水平在当时全国江河湖泊中名列前茅。此外,通州区还实施了运河文化产业带工程,严格要求运河两岸所有排水小区、工厂全部设立污水处理厂,不达到国家标准不许排放。(2002年11月6日《北京日报》8版,《大运河又有鱼了》)

随着各项改善水环境措施的落实,古老的大运河被一步步唤醒,开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见证“双奥”火炬传递盛况

因为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北京获得了“双奥之城”的美誉。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双奥”火炬传递的盛况。

2008年8月7日17时08分,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号码头上,随着一声浑厚的汽笛鸣响,承载着第一棒火炬手王云峰的仿古船“安福舻”起航。通州运河文化广场顿时成为欢呼和旗帜的海洋。

据本报2008年4月9日8版《大运河水上传递火炬将用仿古船》报道,通州是北京唯一进行水上火炬传递的区县。奥运火炬通州段确定水上传递后,通州区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突出运河文化,采用仿古船”的方案。

火炬传递当天,长近20米的主船“安福舻”启动驶离一号码头后,又有另外5艘“护跑”仿古船驶出,6艘大船浩浩荡荡,排成“品”字形,向着现代的东关大桥行进。参加这场传递的22名火炬手中有14人是在水上进行传递的,水上传递路线长1400米,途经帆影广场、奥体公园、鱼跃广场。传递现场,观众挥舞国旗和奥运五环旗,运河两岸的大合唱、太极扇、太极拳、平安大鼓、秧歌、花会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也纷繁呈现,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2008年8月8日《北京日报》9版,《“祥云”今晚飘进鸟巢点主火炬》)

14年后,通州大运河又迎来了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再次展示了大运河文化魅力,体现出奥运文化与历史名城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接力活动进行至最后一天。当天下午1时,北京冬奥会火炬从大运河森林公园南门休闲长廊出发,经月亮岛观景台、柳荫广场等景观,最后传递至鱼跃广场收火,126名火炬手完成了接力。“跑得不快,但是我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那是激动的心跳声!能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代表之一在千年运河畔传递奥林匹克精神,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火炬手、本报记者贾晓宏说。(2022年2月5日《北京日报》13版,《飞扬之火 照亮未来》)

擦亮运河文化“金名片”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也成为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北京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擦亮了运河文化这张“金名片”。

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2017年,北京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把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列出清单,分类分级保护,同时把文化保护传承与疏解整治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产业带。(2017年9月7日《北京日报》6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成立》)

此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北京的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共82公里的河流沿线启动,相关部门对驿站、码头、闸坝、桥梁等文物遗产一一梳理勘查,进行保护、修缮或复建。像昌平区正在建设的白浮泉遗址公园,便是大运河的北端源头,建成后将再现“龙泉漱玉”景观;而通惠河水闸中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平津闸,也启动了修缮,将恢复古闸口风貌。(2019年7月11日《北京日报》13版,《众星映河》)

北运河通航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实现旅游通航,首先要治理运河水质。通州区对北运河进行了多次治理,河道平均宽度从80米拓展到了200米,部分河段达到了300米;河水水质从劣五类提升到五类,实现了不脏不臭无水华。

2019年10月3日上午9时20分,大运河通州城市段旅游通航正式启动,停靠在运河码头的游船齐声鸣笛,游客们纷纷登上游船,体验运河水上风光。此次通航河道全长11.4公里,途经通州奥体公园、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商务区。(2019年10月4日《北京日报》1版,《大运河通州城市段通航》)

2021年6月,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今年6月,北京与河北间的水运通道恢复连接,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了通航。这段航道的通航,让北京与河北的联系更加紧密。未来,在一船游两地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游船互联互通也有望实现。届时,延续千年的运河文脉,将串起沿岸的文化“珍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画卷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版文字:贾晓燕

  • 编辑:张晓芳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