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阅读推荐|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 2023-02-08 09:32: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一本本凝聚人类思想精华的书籍都给予人们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常读书可以知新、可以明德、可以立心。

《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

2016年11月,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一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潮。对于节气文化的认识,应该关注国家传统和民俗生活两个层面,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完整的理解。进一步说,在钟敬文先生传统文化三层次说中,上层和下层社会中节气的意义和功能完全不同,在上层社会,节气周期性地检验着礼乐文化传统,昭示着统治的合法性;在下层民俗生活中,节气建构着地方文化小传统,表达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俗文化特点。又因为礼乐文化具有“以上率下”的特点,不少国家礼仪久后都变成了地方性民俗文化事象。特别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还具有很强的纽带性,它在上下层之间建立了一种紧密的文化认同和依存关系。

礼和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两大基石,节气指证着礼乐文化传统。《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内容分为八章,从节气的源起与传播、节气的基本内涵、节气与传统秩序、节气与日常生活、节气与人生礼俗、节气与农耕生产、节气指证及启示等方面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每章的结构根据内容设置,内容又取决于材料,由于节气资料较为分散,故而各章结构不完全统一。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祝勇多年来聚焦故宫,从建筑到古物,从宏大的历史事件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用散文的笔法、诗意的笔触以及极具现场感和想象力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一座“纸上的故宫”。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是纪录片《苏东坡》的总撰稿祝勇的经典作品,可谓是这部高分纪录片的文学呈现。该书从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生命经历。在呈现苏东坡人生脉络和生命际遇的同时,作者选取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主要朝代的艺术藏品,由书、画及人,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由苏东坡个体的人生去反观他所处的时代。这本书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中国历史的色象》

兔年春晚,歌舞节目《满庭芳·国色》惊艳“出圈”,给观众留下了华美的印象。大气绕梁的乐声,曼妙挺秀的舞姿,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背后是深厚的中国色彩文化传统。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节目中这五种美丽蕴藉的色彩名,分别对应了红、白、黄、青、黑这中国传统五色。正如歌曲中所唱“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五色与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春夏秋冬等对应,是五行系统融合的一部分,被称为“正色”。

中国古代色彩研究学者陈鲁南的《中国历史的色象》(现代出版社)一书,通过历史文献详细梳理了传统五色及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间色的演进历史,阐释了色彩与政治、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生活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所谓“一色一世界,一色一历史”,透过色彩之眼,我们得以透视中国王朝历史和政治的玄机,洞察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趣。

《大使讲中国故事》

中信出版集团近日推出的《大使讲中国故事》一书,精选了刘晓明驻英期间发表的35篇演讲,收录了30余张珍贵的照片,内容涵盖如何认识中国、治国理政、和平发展、中国外交、中国国防、改革开放、中国机遇等方面。中英双语原汁原味呈现刘大使的演讲风采,尽显外交使节的字字珠玑。针对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刘晓明也在书中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和建议,即培养5种意识,提高10种能力,以及“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而信”12字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吉祥谱》

《吉祥谱》一书收集整理了一批明清时期十分盛行的传统吉祥图案。因为当时印刷技术有限,所有图案几乎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释,本书两位作者李宏震、徐洁佳从中挑选出100幅作品,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赋予这100幅作品以色彩,让今天的读者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看重的福佑、财禄、长寿和喜乐,是如何通过花卉蔬果、飞禽走兽、博古花瓶和神仙童子等元素充满烟火气地表达出来的。他们添加注解,生动活泼地解释图案背后的故事和寓意,讲述它们对中国人精神空间的支撑作用。

本书的结构就像高爽气候下,天空中呈现的卷积云一样,均匀、轻盈、无邪的云朵整齐排列,透露阳光,令人欣喜。每幅吉祥纹样图案的对页上方,是这一图案延伸出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人文故事,对页的底部,是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歌赋。这样,阅读就变得极其轻盈明快,所有的吉祥图案都排着整齐的节律向我们走来了。这些图案出现在咖啡杯、布包等文创产品上,出现在盲盒娃娃的长裙上,出现在汉服美女的头饰与纸伞上,它们古风盎然,典雅明快,能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年轻读者阅读这本书,可瞬间领悟,在创作这些吉祥图案时,中国人都使用了哪些谐音和形象比拟的手法。例如,我们经常在粉彩瓷器上看到“猫戏蝴蝶”的图案,“猫蝶”谐音“耄耋”,象征长寿。年画上常见胖乎乎的童子挂着一个玉佩,他正向上顽皮地张望,而蝙蝠像弹到空中的毽子一样,正在展翅飞翔,这一图案的寓意是“翘盼福音”,因为“蝠”象征“福气”。而过年时,年画和刺绣上经常出现的大鲶鱼和硕大的橘子,谐音就是“年年大吉”。两条鲶鱼憨态可掬地环绕,正好读出来是“年年”二字,橘子色泽热烈喜庆,“橘”字又与“吉”相近,就是取其喜庆大吉的寓意。

中年读者翻阅这本书,也许会被老一辈的幽默所逗乐。例如,今天江浙一带,每逢小孩子开蒙上学,舅舅就会提前送来一篮子蔬菜水果以示祝福。它们分别是大葱、藕、菱角和透红的荔枝,同放于一篮中,加起来就是“聪明伶俐”四个字,可以祝福小孩子读书一通百通,举一反三。然而,中国人又说“伶俐不如痴”,苏东坡曾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玉雕上,可见古人将菱角、荔枝和灵芝组合在一起。这是在提醒大家:象征“伶俐”的菱角和荔枝,固然人见人爱,却不及灵芝(“芝”字谐音“痴”)贵重,这就是“伶俐不如痴”的诙谐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吉祥语,其实总结了中国人的辩证思想,也是中国文化中讲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现。

而年长读者阅读此书,将有种“回到外婆家”的亲切感,例如,从前讲究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在堂屋条案上放置方壶形花瓶,插入松枝、梅花和水仙花,花瓶的周围还会放置灵芝和萝卜做装饰。这就象征着“仙壶集庆”的美好寓意,方壶形花瓶,象征渤海之东的方壶仙山,而花瓶中所插的吉祥花卉植物,辅以灵芝的祥瑞装点,萝卜的“来福”寓意(萝卜古名“莱菔”),它们集于堂屋,成就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神仙降福的喜庆场面,素雅耐看又明媚动人。

《李渔的窗子》

小西写的《李渔的窗子》,是一本建筑文化散文集,在书中她抛开建筑的整体不谈,从窗户、亭台、台阶、门等这些细枝末节中探索美的意义。实际上,也是在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回答道与器的选择问题。在她的笔触之下,这些建筑的附庸似乎脱离了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在不同的意境下,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态度来。

清代才子李渔的确是营造美的高手,他将画舫的窗子设计成了扇面形,画舫顺江而动,透过窗子看到的外面的景色,就是一幅幅流动的扇面,并且无与伦比。这也是《李渔的窗子》书名的由来。扇子是文人雅士经常携带的器物,画一幅精美的扇面,也是文人的闲情,寄寓在扇面画中的,早已不是平庸的现实,而是理想。李渔将扇子与窗户相结合,表面上是将两个物体进行了叠加,实际上,是给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加了妙不可言的“佐料”。从李渔这里延伸出去的窗子,那就一定存在着一些不凡,早已经跳出了窗户的棱角和条条框框。

小西说她是百分百的建筑门外汉,但是在《李渔的窗子》这本书中,讲起建筑的前世今生又头头是道。她关于建筑的观察也是一种取舍和回答。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同一个物体面前,心中重新表达出来的东西,都符合着自己的哲学。从事过文化记者的她,更容易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这也是《李渔的窗子》这本书并不会让不懂建筑的读者感到隔阂的原因。一砖一瓦都有它们的来历,一门一窗都能看到风景。历史中的沉淀也许也仅仅是一种参照,当我们每个人有一天站在一个巨大的斗拱之下,又能从这个物体中感知到什么样的表达呢?

《桃花与蟹》

在《桃花与蟹》中,作者晏藜对语言的敏感和细腻唯美的追求,恰好切合了其所表达的“四时里的风物中国”主题。“青春”、“朱夏”、“白秋”和“玄冬”,融色彩和季节,又诱引出画面感的词汇,是四季,也是该书的四个章节。从春雨开始,到围炉夜话,二十四个节气,在她笔下感知、体肤、接纳、感应、感受,并且时时地“有情”张开审美的触角拥抱所有的四季变化,在日常的每一天中应和万物和人心人身的往通。

所以,作者不单只是照搬史书或月历的节气知识,而以自少而长的生活经历和文学艺术的阅读观赏感受,她笔下的风物不只是风物,而更是作者“情景交融”的风物,是“这一个的风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春雨心事”里的“渔客”,看到回忆“故乡夏日”,行走“秋至洞庭”,时时从西安进山看“岁寒雪后,终南山深处的松柏竹”,而作者也时时经由当下的都市生活打量过往,思考当下,在繁忙的日常中践行往通自然生气的感念,在偷闲的行旅中感受季节和各地风情,且于表面的风情中看到背后的经济和人文。

《遇见中国服饰艺术》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朝代的服饰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风尚;服饰纹样作为服装不可或缺的部分装点着衣裳,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前人高超的织绣技艺水平,是中国璀璨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上的吉祥纹样主要是通过象征、谐音、表号、文字等方式表达含义。

《遇见中国服饰艺术》是“遇见艺术”系列中的一册,书中按照时代的主线,阐述从先秦至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服装款式特征、发展与演变。中国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化着形态,同时,中国的统治者又都视服饰为“立国之经”。因此,不同时代的服饰现象也反映了相应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古人认为,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而服饰是人内在精神的外化反映,人们在服饰中将儒家思想、做人的道理、朴素的天地观融入其中,本书重点分析中国服饰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蕴。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