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

  • 2023-02-18 09:20: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首都北京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深厚。本期,一起走进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吧。

01北大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主体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称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地,对推动全国范围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北大红楼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学红楼设有“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并对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等六处旧址进行复原。展览展出图片958张(含文字版、表格、地图),文物(含实物、文献、档案等展品)1357件,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

预约方式:“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02京报馆旧址

京报馆旧址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曾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京报》创办者邵飘萍的故居,也是《京报》的办公地旧址。

在报馆时期,小楼一层是传达室和负责报纸销售及刊登广告的经营所,二层则是编辑部和经理室,编辑部里摆着两张黑色的长桌供编辑们工作。当年,报纸编好后,报样就被送到窗外的四合院内排版、校对,然后在自设的昭明印刷局印刷。出报后,报差将报纸送到北柳巷的报房里,再从报房发给卖报的小贩们。

如今,观众可在馆内了解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百年前传播先进思想的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切缅怀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践行“新闻救国”理念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预约方式:“京报馆”微信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

03陶然亭慈悲庵

陶然亭公园湖心岛的西南角,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刹静静矗立,它就是慈悲庵。

根据史料记载,1921年,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的妻子病故,葬于陶然亭。之后,陈愚生在慈悲庵内租了两间南屋,房间表面上是他为妻子守墓之用,实际成为了李大钊等同志进行秘密活动的场所。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在庵门口迎客的是一棵大槐树,槐树的四周被约一米高的栏杆细心围起,栏杆支起一张照片——这是毛泽东与进步团体辅仁学社同仁在陶然亭的一张合影,也是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之一。

慈悲庵内常设专题展览“先驱者的奋斗——慈悲庵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专题展”。丰富的图片、文献和沉浸式的场景复原带参观者共同追忆那段充满革命激情的红色岁月。

预约方式:“陶然亭慈悲庵预约”微信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陶然亭公园内

04高君宇烈士墓

陶然亭公园湖畔,有一座合葬墓地,一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孙中山秘书高君宇,一位是进步作家、诗人石评梅。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将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条红线就是革命与爱国情。

高君宇少年时代立志救国,考入北大后在李大钊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随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社团,作为组织者之一参与五四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第一批党员,此后一直为革命事业奔走,直至病逝。

石评梅是高君宇生命中最挚爱的女性,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1925年,因积劳成疾,高君宇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三年后,石评梅因悲伤过度,一病不起,留下“生前未能相依相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段高君宇烈士墓碑上的题刻,是他生前自题相片后的言志诗句,也是他29年虽然短暂却光辉灿烂的人生写照。

预约方式:高君宇烈士墓无需单独预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陶然亭公园内

05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烈士陵园位于海淀区万安公墓内,园中保存有1933年李大钊烈士公葬地址原貌及当时一同埋入墓穴的李大钊烈士墓碑,是纪念和缅怀李大钊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1984年,李大钊烈士陵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大钊烈士陵园设有“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主题展,展现了李大钊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光辉一生。

走进李大钊烈士陵园,回顾李大钊38年短暂而光辉的人生历程,重回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觉醒年代。

预约方式:“李大钊烈士陵园”微信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安里1号

06中法大学旧址

中法大学旧址位于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由一座灰色西式三层楼房、一座两层礼堂和一组中式建筑组成。中法大学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原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改称中法大学福尔德学院。

今天,中法大学旧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而位于西山脚下的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旧址——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校舍,也作为中法交流遗迹进行了修缮,得以保护和利用。

中法大学旧址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游客参观旧址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展览深入了解那段光辉岁月。

预约方式:“中法大学旧址”微信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 编辑:吴丽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