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 遇见唐山——评剧

  • 2023-03-28 21:43:00
  • 唐山公共文化旅游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莲花落起源于唐代佛曲“莲花”、以名“散落花”,是佛教募化或宣讲时之唱曲宋代已成为城乡丐者丐讨时之唱曲。清光绪年间(1875年左右),莲花落盛行于唐山附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禁演。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等为首的莲花落艺人,于困境中崛起,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分场演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的“单口”、“对口”演出形式必成能拆出,分场的演出程度,并将莲花落改为“平腔”,1912年,他们创作、改编、移植剧本,借鉴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等艺术表演形式,完成了莲花落向戏曲演变的过程,给自己创新的全新剧种起名为“平腔梆子戏”,“平戏”。1909至于1918年主要在唐山演出,称“唐山落子”。

1919年赴东北奉天等地演出,在继承唐山落子男声量角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东北风格特色的女声旦角唱腔,人们又称其为“奉天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年),“平戏”定名“评剧”,其流行遍及全国各地。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由于其流传之广、剧团之多、观众层面之广厚,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主要产生于滦州地区。滦州是华北、东北连接的中枢地带,北接辽西,燕山山脉横贯边界,东临汪洋无际的渤海,内陆有滦河、蓟运河、大清河、还乡河等河流。这里土地肥沃,多民族文化在此融会和发展,在多种艺术的滋润下,评剧得以产生。

评剧是评剧创始人——滦南县绳各庄村成兆才先生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歌舞蹦蹦基础上,借鉴、吸收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等艺术成就逐步发展而成。大致经历了“莲花落对口、拆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的繁荣兴旺”、“评剧的改革出新”等几个时期。

评剧的身段表演分四功五法,演员“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五种表演技巧方法的合称。

评剧唱腔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皮影、大鼓等剧种,曲种音乐发展起来的。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既是不同行当的唱腔,又有正调、反调、越调、越反调四大声腔体系;每种声腔又有各自的主体板式、附属板式。由于演唱者润腔方法的不同,又形成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

评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洪影

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洪派创始人。

1930年出生于唐山滦县,8岁开始进戏班学习京剧,她虽然十分刻苦练功、努力学习,但是直到解放后进了唐山专区的胜利剧社,洪影一直是京剧舞台上跑龙套的角色。直到洪影排演评剧《刘翠平哭井》中的小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领导认为洪影具备唱评剧的天赋,而且还有不错的京剧功底,就决定让洪影改唱评剧。1954年,她排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来到唐山演出,她塑造的梁山伯形象一下子征服了唐山观众。

洪影的天赋,加上她的执着与坚持,使评剧成就了洪影,同时洪影也成就了评剧。也许是受到评剧“要吃饭一窝旦”一说的影响,在洪影之前,评剧舞台上的生角戏份很轻,评剧有“半台戏”之说。洪影极大地丰富了评剧舞台生角的形象,确立评剧生角、旦角同度领衔的地位,也使洪影的艺术独领风骚,自成一派。在评剧的百花园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成了唐山艺术的知名品牌,也为唐山的戏曲艺术在全国争得了一席之地。洪影从艺70多年来,共演出了200多个剧目、10000多场次,代表剧目就有《红龙传》、《刘伶醉酒》、《御河桥》等20多个。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