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在继承历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由乐亭民歌发展而成。《中国书词概论》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韵调动听悦耳,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在演唱实践中,又经过进一步改革提高,约在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板腔雏形。道光三十年(1850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声响,并磨制成了第一付铁板。同光年间,乐亭城南大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供奉,带温荣入恭亲王室献艺,温荣的技艺深得王爷欢欣,当即封了顶子赐了座,并赐名“乐亭大鼓”。传统的乐亭大鼓一般都是一人(持板鼓)演唱,艺人伴奏(一人用三弦),说唱相间。
《曲艺论丛》中清楚地记载:“乐亭大鼓,简称乐亭调,为北方俗曲鼓词之一种,产生于乐亭县,故名。”乐亭大鼓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中、末叶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的“革新与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后的“全面复兴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乐亭大鼓与时俱进,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2003年 3 月,文化部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曲艺)”。
乐亭大鼓,在继承历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由当地民歌发展而成,清道光三十年(1850 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声响,并磨制成了第一副铁板,随后入王室献艺,大获赞誉,被赐名“乐亭大鼓”。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形成了以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东路)和以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西路)两路唱腔体系。韩派唱腔讲究字正腔圆、韵满味足、高达低入。靳派唱腔讲究轻盈明快、型腔流畅、韵味醇厚。
乐亭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有“上”“凡”两个腔系,调式调性转换灵活,基本板式分为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四类。“上”字腔系包括四大口、八大句、十字紧、蚂蚱蹬腿、狗耷拉舌头、昆曲尾子、慢起程、慢流水、中流水、紧流水、威武板、撤单程、二黄板。“凡”字腔系包括四平调、凄凉调、悲牌子、妾口、学舌、写休书、双板、拉拉腔、二六板、反二六。
20 世纪 50 年代,乐亭大鼓形成了以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东路)和以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西路)两路唱腔体系。韩派唱腔讲究字正腔圆、韵满味足、高达低入。靳文然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将一套新的唱腔体系创制而成。靳派唱腔旋律流畅,易于上口,受到行内外的广泛欢迎。韩派主要流行于乐亭、滦县一带, 靳派主要流行于滦南一带,现在演员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将两派的精华融合起来,已经打破了地域界限,乐亭大鼓形成了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局面。乐亭大鼓的鼓词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篇四种形式,中、长篇称为“书”,短篇称为“段”,微篇称为“接纲段”或“书帽”。“段”和“接纲段”只唱无白,一韵到底,“接纲段”十几句至几十句,小“段”几十句至上百句,甚至可达几百句。“段”或“接纲段”一般都在说唱长篇正书之前演唱,中、长篇书韵散相间,说唱交替,道白中所使用的语言为乐亭当地方言。乐亭大鼓的唱词特别注重遣词造句的文采,非常讲究修辞,演唱者通过严谨而工整的句式编排,能使自己所演唱的内容和艺术得到很好的表现和升华。它的句式构成形式主要有七字句、十字句、排比句、对称句、连环句、珍珠句、垛字句等。
乐亭大鼓的伴奏乐器有打击类、弹奏类。
一、打击类
1.铁板:钢制或铜制半月形,长四寸五分,宽一寸三分,厚一分,两片板调高不一,故又有“阴阳板”之称。
2.书鼓:扁而圆,鼓面六寸四分,厚二寸四分。
3.鼓箭:木制或竹制小棒,长七寸二分,尖端略细。
4.鼓架:由六根箭竹交错支起,高二尺八寸。
5.醒木:长二寸宽八分,高一寸。
二、弹奏类
1.大三弦:琴面呈椭圆状,高七寸,宽五寸五分,厚二寸五分,琴杆长三尺七寸。
2.琴码:用硬竹,经精镂磨制而成,长七分,高四分,厚三分。
3.指甲:用狗腿骨或羊腿骨磨制而成,端面呈半圆型,长短依个人习惯不一。
4.指甲套:用特制响手皮缝制,直径依个人手指粗细而定,宽四分。据《鼓词宗谱》记载:明末清初留说书,乾隆六年立门户。民间说书艺人分梅、清、胡、赵四大家族,乐亭大鼓隶属“清门”,号称清音子弟,其宗谱为十代。即“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第一代张玉琢,第二代刘月明,第三代温和卿,即温荣。虽然自温荣进京献艺才得以使乐亭大鼓正式定名,但温荣仍沿袭门规,使乐亭大鼓一脉相承,至今已传至第八代。
乐亭大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近平
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艺名张文秀)1962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共党员,自幼酷爱乐亭大鼓,1979年考入乐亭县大鼓培训班学习乐亭大鼓演唱。1980年,拜著名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韩志学为师学习乐亭大鼓,为乐亭大鼓第七代传人,系统完整的掌握了韩派乐亭大鼓的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古朴庄重,吐字清晰,嗓音洪亮,唱腔委婉动听,鼓板娴熟多变,表演生动逼真,细致入微。善于扑捉人物心理变化,且戏路广泛,灵活多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唱、念身段表演俱佳,开韩派艺术新风,承靳派艺术之韵。完整系统地继承了乐亭大鼓长篇书《呼家将》《杨家将》《响马传》《小八义》及书段《包公赔情》、《马寡妇开店》、《双锁山》等20多个传统曲目。
1984年,演唱的《高山下的花环》获唐山市乐亭大鼓比赛表演一等奖;2001年,演唱的《吕蒙正赶斋》获唐山市乐亭大鼓电视大赛一等奖;2004年,演唱的《警徽闪闪》获河北省社区文化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一等奖;2006年演唱的乐亭大鼓《丁香情》,获唐山市社区艺术节一等奖、北京‘天桥杯’北方鼓曲票友邀请赛金奖、河北省第八届群星奖、获第五届中央精神文明办和中宣部举办的“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演唱的《包公赔情》、《马寡妇开店》由北京威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6月,创作并演唱的《农村新貌》获全国第五届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1年,演唱的《丁香树下李大钊》获河北省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金奖、“纪念与传承——中国纪念馆宣教形式创新展示”优秀表演奖;2012演的乐亭大鼓情景剧《爱心小院》在河北电视台专题播放;曾先后参加电视剧《铁肩担道义》、电视专题片《呔商之路》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