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日美好“食”光,快来看看那些不容错过的津味美食!

  • 2023-04-02 21:17:00
  • 天津市学生联合会

炸糕糖饼银丝卷儿,云吞面茶煎饼馃儿,天津美食数不胜数,在这片岁久年长、文化奇妙的土地上,无数风味相互碰撞融合,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津门味道,还等什么快和学联君去尝尝吧。

01.狗不理包子

包子名来自人的乳名

谈及天津的吃食,外来游客往往会想到狗不理包子。包子名由来的故事流传百年,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清咸丰年间,有个乳名叫“狗不理”的年轻人,在南运河边卖包子,他做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都独具特色,因此生意兴隆。于是,“狗不理包子铺”就叫响了。

狗不理包子除了馅里富含汤汁,用半发面做包子皮也是其一大特色。据说这样兼顾了美味和解饱的包子,更适合运河边干重体力活的人当“好饭”吃。狗不理包子的制作技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2.耳朵眼炸糕

胡同名成了美食的代称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曾在街头卖炸糕的刘万春,在北门外因细窄而得名的“耳朵眼胡同”旁,开了间炸糕铺,牌匾虽写着“增盛成”,叫出了名的却是“耳朵眼”,且百年间成了美食炸糕的代称、闻名全国的品牌。

耳朵眼炸糕的传统做法:最初是选用上等黏黄米水磨发酵,后改用白江米;优质红小豆煮得稀烂,用铜丝罗“搓沙”去皮,再用红糖汁炒制成沙馅;江米面和得要稀,热油炸时还不能露馅;炸糕下锅先用温油,后用旺火炸透,再用香油轻炸。炸出的糕,黄白黑三色分明,金黄的外表,白色的里层江米面,黑的豆沙馅,吃起来外焦里嫩,有嚼头又不粘牙。

03.十八街麻花

放三个月仍然酥脆如初

各地游客来趟天津,回程必定会捎带上几盒麻花,送给亲朋好友。天津十八街麻花在坯料的面条中间,夹进一条有桃仁、桂花、青红丝等什锦配料的馅体,个头也比一般麻花大得多,其独特美味的口感,一度被各省食客推上了津味美食的顶峰。

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麻花的口感,最差的是艮,较好的是脆,最高级的是酥脆。十八街麻花把做“坯”用的含油死面,改成半发面,炸出来不光脆,更突出的是酥。难得的是,在没有真空包装的年代,把它放在干燥处,三个月都能保持酥脆如初。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制作技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4.煎饼馃子

“圆如银月”裹“棒槌”

煎饼馃子,可说是具天津地方个性魅力的名吃。相传当年出于运河码头劳作者的需要而诞生,且是用大饼卷着吃的方便可口的快餐。如今它已远走国内外的许多地方。

古人把精加工的面点叫“果子”,这样称呼油条,唯天津如此,并按其形象,俗称“棒槌馃子”。“果”要加“食”旁,好区别于鲜果。煎饼,有说从山东传来。蒲松龄所写《煎饼赋并序》中说:“合米豆为之……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与天津的一样。“米豆”指小米面和绿豆面,天津的也是混合面的。葱、酱也是山东口味的,天津的改用甜面酱。

煎饼馃子也在发展,原料从混合面改为绿豆面;油条多改成天津特有的、香脆可口的“果箅”;过去有钱人才添加的鸡蛋,现在也成了“标配”。

05.嘎巴菜

叫菜不是菜,全国独一份

包子、麻花、炸糕老“三绝”,各地都有,不过天津的特色突出,成了同类小吃的代表。而天津地方特色更为突出的,除了煎饼馃子,还有“嘎巴菜”。煎饼馃子和嘎巴菜都是煎饼家族的成员,不过一个是用整煎饼卷,一个用切碎的煎饼烩,原料用的都是绿豆。

做嘎巴菜基本不用蔬菜,撒上点儿香菜纯为提味,为了气味强烈,还要加虾米末和多种香料,调煮成卤汁。摊的煎饼比卷馃子用的大多了,要好吃须摊得薄,还要不软不硬,然后切成柳叶条形状备用。大卤锅底下不断火,卖时往锅边放一把煎饼,稍微搅一下就连卤盛到碗里,淋上腐乳汁、芝麻酱、辣子等作料,就可食用了。爱吃这一口的,吃时要把大饼撕成片,泡到碗里。这是因为嘎巴菜口味咸,必须就着“干的”吃。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