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与艺术相互渗透又彼此交织而融合为一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的外衣逐渐剥离,艺术的品质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或许是它的魅力所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境内的石窟遗迹,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石窟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便是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位于晋冀鲁豫四省区域中心,坐落在太行山脉伸向华北平原的一支余脉上,因山上有个山洞,击之如响鼓,故名响堂山。响堂山石窟是由多个石窟组成的石窟群,在方圆数十里内共有北齐石窟三处——北响堂、南响堂和小响堂(水浴寺)。
响堂山石窟开凿于北齐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北齐整整一个朝代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现存石窟30余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4300多尊。
这些建筑顺山势而造,洞依山深凿,佛依石造像,佛因山而弘传,山又因佛而扬名。现存石窟三十余座,大小佛像五千余尊,并有大量经文碑刻,其造型风格由北魏的俏瘦秀丽发展为后世的健壮厚实,不但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外来艺术手法,为隋唐写实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为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响堂山石窟、佛像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著名的石窟研究专家宿白先生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在响堂”。
到了唐代已经形成成熟的汉式的佛教雕刻。响堂山石窟的重要作用便是承上启下,开启了唐代造像的先河。响堂山石窟既保留了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同时也创造出著名的三大石窟中没有的新式样。这就是响堂山石窟独有的魅力。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太行西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