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东城区博古览今之红色文化

  • 2023-04-20 16:36: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东城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在这片土地上,坐落着诸多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红色建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城,体验红色之旅,赓续革命精神!

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位于东城区的中部,中国美术馆西侧,五四大街29号。东邻北河沿大街,西靠沙滩北街,南临五四大街,北依嵩祝院。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校舍,时称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楼为工字形,共四层,大楼主要墙体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

北大红楼为砖木结构,东西宽100米,南北进深14米,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一楼为图书馆,二楼、三楼、四楼为教室和办公室,地下室曾为印刷厂。

北大红楼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当时的一些著名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马寅初、李四光等都先后在此工作过。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就是从红楼后的民主广场上集合出发的。此后李大钊、邓中夏等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当时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在这里他写下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李大钊还和陈独秀等人发起创办了《每周评论》。这一系列革命活动,使北大红楼成为研究马列主义的中心。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从湖南到北京,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馆员,在学校里旁听、阅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于同年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现一楼的东南隅两间工作室,已辟为李大钊、毛泽东的纪念室。红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大数学楼

陈独秀旧居北房

陈独秀旧居位于东城区中部,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是陈独秀1917—1920年在京时的住所。

陈独秀(1880—1942),原名庆同,安徽怀宁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主编《青年》杂志,提倡民主和科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年底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运动。1920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直到1927年,历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陈独秀在此居住期间,将《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此处,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院落坐南朝北占地不大,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约为17米。此院的入口在东北角,蛮子门一间,清水脊合瓦屋面。进入门道后,正对东厢房山墙。院内原有一道二门,现已拆除。院内正房三间,前出廊,东侧耳房二间,连同门道共有三间。南房三间,东耳房一间,东厢房两间。院内房屋均为合瓦硬山式过垄脊。200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俄使馆武官处建筑

俄使馆武官处建筑位于东城区东华门街道东交民巷31号、33号,处东交民巷西端路北一条称“苏联豁子”的小巷以西。北部原有俄国兵营及操场,现已全部无存。武官处现存十栋建筑,原分为南北两区,中间有墙分隔。北区为办公区,其中主体建筑平面呈“L”形,南北向部分为主要公务房,其东端为一外观近似小型教堂的建筑。东西向部分为两个大厅。在它的东、北面各有两幢房屋,是其他公务房和马厩等附属建筑。南区主要为住宅区,有五幢军官住宅,其中南面两幢有宽大木廊,为高级军官住所。该批建筑都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清水砖墙,青、红相间,砌出线脚。拱券门窗,三角木屋架,瓦楞铁皮顶,封护檐下砖砌齿形装饰。入口处做山花处理,略有装饰。北区朝东一座建筑的墙上刻有俄文人名及“1913”“1918”等字样,据此可知这批建筑最迟建于1913年以前。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撤回驻军,1924年后,北部兵营及操场交还中国,这里仍是苏联大使馆武官处。1926年,李大钊先生等共产党人在此处避难,但被奉系军阀强行入内逮捕,不幸牺牲。1928年后,武官处随使馆迁至南京,此处由留守人员居住。

京师大学堂西斋

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东城区中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正阳门之间。1976年11月24日奠基,1977年5月落成。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安息之所。

毛主席纪念堂南北长260米,东西宽220米,占地面积5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纪念堂的主体建筑长宽各105.5米,高度为33.6米。这座方形建筑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基座由枣红色花岗岩砌成,基座高4米,座上矗立着17.5米高的44根花岗岩廊柱,承托着熠熠生辉的金黄琉璃重檐屋顶。在这座举席的遗体,每天前往瞻仰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建筑四周设有高大的柱廊,四面对称,气势轩昂。屋顶采用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重檐琉璃瓦,与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及国家博物馆等建筑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群。1979年,被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毛主席旧居

毛主席旧居位于东城区中部,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是毛泽东1918—1919年在京的住所。

1918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从湖南首次来京,经杨昌济教授介绍,结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管理员。为工作方便,与蔡和森、罗章龙等人共同租下此地的三间北房居住。在此期间,毛泽东边工作,边在北京大学旁听,直到1919年3月离开北京去上海。

此处院落为一所不规则的民居宅院,占地约200平方米。院内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房两间,紧贴其后有东房三间。西侧院墙外辟一小门出入。南面是南院北房的后檐墙。当时由新民学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一文中曾记有:“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隆然高炕,大被同眠。”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住了六、七个月。现在该院基本保持原状,为居民宅院。2002年政府拨款进行了修缮。1979年,被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东城区中部,天安门广场中心。东邻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靠人民大会堂,南临毛主席纪念堂,北依天安门城楼。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日下午,毛泽东及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1958年4月竣工,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揭幕典礼。从此,这里便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地方。

纪念碑高37.94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17000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碑身呈方柱形,顶为盝顶式。在高14.7米的碑心石上,北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镏金大字,南面刻着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镏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雕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花纹。碑身下为双层碑座,上层碑座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和菊花等组成的八个花圈。下层碑座束腰部位镶嵌着十幅汉白玉浮雕,其内容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一为支援前线,另一为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雕刻17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碑座下为两层平台,上层平台为方形,下层平台为海棠形,两层平台均有汉白玉栏杆围绕,且有台阶供瞻仰者上下通行。纪念碑周围是面积40公顷的天安门广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保护修缮。

杨昌济旧居

杨昌济旧居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安定门街道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1918年杨昌济(怀忠)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

杨昌济(1871—1920),号怀中,字华生,中国近代著名伦理学家、教育家,因世居湖南长沙东乡板仓,故被人称为“板仓先生”“板仓杨”。幼喜读程朱之学,曾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13—1918年执教于湖南高等师范学院等名校,毛泽东为其最看重的学生之一。1918—1920年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写有《治学篇》《劝学篇》《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等。女儿杨开慧为毛泽东第一位妻子。

当时院落旧门牌为豆腐池胡同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此院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如意门一间在院子西南侧。一进院有倒座房三间、北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三间为杨昌济先生自己居住,东厢房三间为女儿杨开慧所住。后院有后罩房四间,为其他家属居住。

1918年8月,毛泽东和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籍青年到京,与蔡和森暂住在该院南房靠近大门的房间里。后因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开展活动,改在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租了三间房集居一处。故该旧居也作为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北京生活的第一个居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4年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法大学

中法大学位于东城区中部,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始建于1925年,是北京近代中西结合的学校建筑的代表。

中法大学成立于1920年,它是在民国初年由蔡元培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与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最初设在西山碧云寺,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1924年孔德学校在阜成门外成立,1925年将文科移至东黄城根北街,改称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理科改称居礼学院,生物研究所改称陆莫克学院。1929年成立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1931年,成立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同年把服尔德学院改称中法大学文学院,居礼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理学院,陆莫克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1934年,阜成门外的社会科学院合并入东黄城根北街的文学院。

学校占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坐东朝西,由南部一座三层西式灰楼和北部的一组中式传统建筑,即北部校部及南部教学主楼两部分组成。北面的校部是清末理藩部旧址。大门面阔三间,硬山顶,筒瓦调大脊,上有吻兽,当心间为大门,两次间前檐封墙。正对大门的礼堂为二层南北向楼房,硬山顶,清水砖墙,西山墙为主入口,前接连房,面阔十一间,正中三间出抱厦。南部教学主楼为新建楼房,其沿街布置,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布置相同,地下室在西半部。屋顶为平顶。平面呈对称布局,建筑体现出了中国近代折衷主义的风格,入口门头与两端顶部都采用中式影壁墙的形式。中央部分突出较高,垂直划分为三部分,两侧塔形上部冠以盝顶式小披檐,增强了该建筑的整体性与中式风貌。南、北两侧门处,做成中式卷棚抱厦式。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