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采】非遗制作技艺 延庆打火勺

  • 2023-06-06 16:19:00
  • 有旅游看天下

延庆火勺,是延庆独有的风味特色小吃,被誉为延庆区“十大特色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延庆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延庆火勺吆喝声越喊越响亮,北京市区和周边省份,甚至外国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延庆区内一个个颇具特色的火勺店纷纷开业,遍布城乡的大街小巷。

乍一听火勺,总以为就是在京城里常见的火烧,到了延庆才知道延庆火勺与火烧不仅仅是一字不同,也不是地方读音之差异,的的确确是两种不同的面饼。在延庆,火勺的制作叫做“打火勺”,一个“打”字简洁、生动、内涵丰富,从制作方法上就有着较大的区别。早年间的延庆火勺是用天然的火炉烘烤而成,里面有瓤,带有一股椒盐的香味。外皮无油,内含水分极少,便于携带又易于保存。现在,伴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环境要求改成用燃气灶了,但是真正传统的打火勺的制作技艺却没有改变,一如既往地传承着老手艺。

作为延庆区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延庆火勺制作技艺在明代就已经定型,至今约500余年。延庆火勺是朝代变迁、移民迁徙,以及延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延庆人的创造精神等众多因素孕育出来的食物。去延庆,一定要去品尝延庆火勺,因为这是只有在延庆才能吃到的传统小吃,是延庆独具特色的美味。

延庆自古为中国北方的交通和军事要道,城乡道路四通八达、人口往来频繁,全区共有36个民族,汉族人口较多,因北方汉民族地区人们饮食有偏重面食的习俗,这也为延庆火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文化背景。历史上延庆又为军事重地,明代,延庆驻防大量官军。由于士兵来自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各有不同,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将肉夹馍带到延庆,结合延庆实际条件,逐渐地演变成一种类似于烧饼的干粮,可以适应各地士兵的饮食习惯,并且经济实惠、便于携带,具有储存时间久不易变质的特点,又因其冷热均可食用,很适合驻军的需求,渐渐成为主要干粮,这就是早期的延庆火勺。驻军的大量需求,为延庆火勺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延庆的气温较低,天冷的时候要吃饭,对于不能按时吃饭的戍边士兵来说,冷饭会让肚子不好受,作为干粮,延庆火勺的各种吃法,恰好能适应延庆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经年累月,独具地方特色的延庆火勺就这样在延庆扎下根,且渐渐流传开来。延庆火勺历史记载在孙钊《榆林驿杂忆》、王学敏《康庄记忆》、许复之《李三青糊弄鬼子》,以及《民国时期延庆城店铺》《民国时期永宁店铺》等也有佐证,表明了火勺在清末就是延庆的主要特色食品。1949年以前,吃延庆火勺还属于高端消费,因此分布地区仅限于延庆城区和大的城镇,过去延庆饮食行业有个行当叫“白炉匠”,专指打火勺的师傅,很受当地人重视,“白”是指制作用的原料面粉,“炉”是指制作方式炉火烤制,“匠”是匠人,指制作师傅,在清末民初较为流行。打火勺是个技术活,讲究点的火勺铺,打火勺的白炉匠有节奏地敲火勺槌是拿手绝活。白炉匠每擀一个火勺都要用它在案子上敲一阵,火勺槌把和案板撞击的声音轻逸脆生,在空旷的室外能传出百米以外,是火勺店铺的招牌和广告。

延庆火勺技艺的传承脉络共五代,跨越了120余年的历史。第一代老八爷子,16岁在延庆城老字号“兴盛泉”学艺专打火勺。第二代耿德全,“兴盛泉”老八爷子之徒,公私合营出任经理,后合为东街小吃部。第三代闫永举、罗玉玺,他们都是耿德全的徒弟,1965年就开始在公私合营的合作组织东街小吃部学习延庆火勺制作技艺。第四代王怀庆,是罗玉玺的徒弟,也在东街小吃部学艺。从第五代开始,主要为群体传承,学做火勺的新一代目前是新风大酒店、燕春饭店、凯思大酒店等饭店的面点师,还有延庆镇、永宁镇、八达岭镇等火勺店铺“白炉匠”,只是当今不再直接以“白炉匠”称之。但目前延庆的大部分火勺店铺“白炉匠”掌握的延庆火勺制作技艺多为自己摸索或经人点拨,无明显传承谱系。

非遗火勺传承人闫永举、罗玉玺师傅今年已是70多岁高龄。闫师傅自打1965年入行从事餐饮工作开始,就跟着师傅学打火勺,从初学到独自操作一下子就干了3年,手法技艺娴熟的闫师傅3年之后开始带徒弟,教徒弟的还是这门技艺,没成想,一干就是多年,更没想到的是,退休之后的闫师傅,为了传承这门技艺,还经常在多种场合下身先士卒地上阵操练,给前来学习的人展现延庆火勺的传统制作方法,传授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庆的火勺制作技艺,品尝到传统延庆火勺的正宗味道。

在延庆火勺不叫“火勺”,延庆当地人叫“火勺儿”,它制作成型的样子像个勺头,做火勺不叫做而叫“打”,因为做火勺时需要打,即“打铛”“打面”“打条案”(啪啦啦啦、啪啦啦啦……),要打得响脆而有节奏,以此招揽生意。“打铛”“打面”“打条案”这“三打”和白炉匠的四手绝活密切相关。

绝活一,和面要和得软硬适度,面肥、面碱要恰当,检验面和的是否合格,有经验的师傅只用手一拍,就能判断了,这叫“打面”。绝活二,面剂子要掐得准,用秤一称,误差是秤杆的头高头低,也就是与准斤准两相差无几,在标准范围内,经过千锤百炼的老师傅那可是手拿把攥,一揪即准。绝活三,打条案,也叫敲火勺槌,很远就能听到清脆而有节奏的响声,打火勺的敲击声打老远就能让好这一口的人闻声而来。绝活四,看火候。火勺是先烙后烤,这一烙一烤,才能显示出火勺的成色和品味。火力的大小和制作速度紧密结合,饼铛上烙好了,饼铛下炉火也烤好了,这又是绝活。一天的打火勺步骤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当然,好吃可口美味的延庆火勺也是吃不厌的。

延庆火勺制作技艺在明代就已经定型,500余年来,其制作技艺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延庆火勺制作技艺采用工具:特制炉灶、饼铛、火勺槌、小瓷钵或小瓷盆、大瓷盆、小笸箩、不锈钢食品夹、刀或剔板、条案、架或桌子等。

烤熟的火勺直径大小在8-10厘米左右,刚烤熟出锅的火勺一面带有金线圈、呈虎皮色,咬一口,干脆适口,具有浓郁的麦香和椒盐味。因为外皮无油,内含水分极少,便于携带又易于保存,现已成为享有盛誉的地方小吃,深受国内外宾客的喜爱。在延庆,火勺日销量可达5000斤左右,成为延庆居民和游客不可或缺的美味食品。延庆火勺瓤嫩皮脆,好吃便宜,吃法多样,可以干吃、夹肉、加肠、加蛋、加菜、汆煮,由于制作原料以面粉为主,辅以椒盐、食用油,制作过程只有烙制、烤制,堪称健康食品。易和其他食物搭配,形成一种新口味儿,而且既可作早点又可当正餐。刚出炉的火勺,只要沿边儿轻轻一捏,就会裂开一道口儿,爱吃素淡的可以在里面夹上油条;爱吃荤的可以夹上各种熟肉,如果把那肉切得细细的,再加上大葱、香菜、鲜辣椒,就成了肉夹馍,那就更有滋有味了;暴火炝个汤,加上作料,把火勺切成细条烩,趁热连汤带水地吃到肚里也很舒坦。现如今,火勺越来越受到食客欢迎。

在延庆饮食协会非遗传承的活动室里,非遗传承人闫师傅和罗师傅演示制作延庆火勺的全过程,火炉旁、案板前的闫师傅,动作敏捷,技法娴熟,和面、揉面、做剂、打饼……每个细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双手如魔术般地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很难分辨出每一个细节的手法动作,手掌、手指精巧地弯伸搓捏攥掐,瞬间的操作,搓面、掐瓤、包瓤、成型,紧连着用手中那个独具特色的火勺槌时不时敲打着案板,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感受到岁月变迁中火勺制作的变化,一个个小小的面团,在闫师傅的几番揉搓下转瞬间成为巴掌大小的面饼。

近年来,延庆区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延庆火勺制作技艺的传承,开辟出传承传播活动的人文景观、风物遗址等文化场所。延庆区永宁幼儿园为延庆火勺制作技艺传承空间,包括图书区、美工区、制作区,约100平方米;北京市延庆区饮食协会延庆火勺制作技艺传习场所,作为延庆火勺制作技艺和相关传统文化的培训基地,约80平方米;凯思大酒店面点加工间、燕春饭店面点加工间、新风大酒店面点加工间、豆香轩面点加工间,各种设备齐全,是延庆火勺制作技艺实操培训基地,共约350平方米。延庆火勺王大赛“延庆火勺王”店铺,延庆火勺制作技艺观摩基地,延庆火勺历史文化墙体展示,约200平方米。

延庆火勺除个别国有饭店经营外,主要为个体店铺经营,尽管从业人数很多,但能够完整掌握延庆火勺传统制作技艺、达到延庆火勺传统风味的却极其稀少,因此限制了延庆火勺的发展空间。说起传承,闫师傅说了四个字“心急如焚”,他愿将掌握的延庆火勺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企业的面点师和个体火勺店铺的经营者,希望延庆火勺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为了进行该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活动,闫师傅还负责编写了延庆火勺制作技艺培训手册一套,目的是要让这个传承数百年的延庆火勺在传统制作技艺的路上行走得更远,而保持传统风味不会改变。

作为保护单位,北京市延庆区饮食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延庆火勺制作技艺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传承群体中每年组织两次延庆火勺制作技艺的培训班,由该项目主要传承人闫永举进行授课,包括延庆火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制作技艺、实际操作等内容,受到学员的好评。

传承传统延庆火勺制作技艺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地址:北京市延庆区延庆镇川北小区商业综合楼101(25号甲—2楼)

交通:北京北站(西直门站)乘S2线到延庆;自驾:C6京藏高速53、58、62、65出口可到延庆;G6京藏高速32出口出,沿昌赤路可到延庆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