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见河北
中国的饮食文化里,面,总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比如,过生日时会吃一碗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不少家庭会遵循还有“出门饺子进门面”的风俗。许多地方都是用一碗香喷喷的面食打开全新的一天,唤醒人们的味蕾。
在河北,游客钟爱的地方特色,游子归乡必吃的家乡美味,都有面的影子。在众多面食之中,哪一个是您的最爱呢?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分布河北的特色面,与您一起“面”见河北。
灵寿腌肉面
腌肉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等地的地方名吃。面条是地道的手擀面,口感韧性十足,腌肉是本地特产,有一种独有的咸香味。
腌肉,是这碗面的灵魂。选用农家散养猪,经炖煮、炒色、油炸、腌制、油封等工序制作而成。这样腌出来的猪肉,风味独特、香而不腻,可以烹制各种菜肴。灵寿腌肉面是一道充满浓郁肉香和咸鲜口感的美食。面条本身口感劲道,配上腌制过的肉片和肉汤,让整道菜的味道更加丰富。腌制的肉片入口即化,散发出特有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整碗面条的味道鲜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藁城宫面
藁城宫面因清朝年间曾进贡朝廷,故得名。藁城宫面制作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为藁城一大名产。
制作出的宫面,条细空心,油亮洁白,粗细均匀整齐。煮熟挑入碗中,半汤半面,汤清味佳,既可做主食,又可佐餐。因其系手工制作,故耐火而不糟,回锅而不烂,食用简便,富有营养,深受人们喜爱。
无极荞麦饸饹
饸(hé)饹(le),比一般面条要粗些,但比面条劲道、质软。无极荞麦饸饹是河北省无极县的一种特色小吃。早在古时的无极地区,就已经有了吃荞麦饸饹面的习惯。相传,宋时少年“包青天”赶考路过无极县时,一气吃了三大碗饸饹。
“荞麦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人们对荞麦饸饹的赞美。油亮的汤汁里融进丰腆的羊肉,配上手工压制的养胃饸饹面、再点上大葱碎和羊油辣子,喷香扑鼻,入口唇齿留香,也难怪“包青天”遇到饸饹面都变成了“大胃王”。
作为历史悠久的美食,无极荞麦饸饹面不仅是百姓日常的主食,在婚配嫁娶、祈年过节的大典中,饸饹也被列入传统食谱,并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必吃荞麦饸饹,以象征“年经岁末,全家和(饸)乐(饹)”。
承德拨御面
在塞外的河北承德,传承了300多年的拨御面,是一道有名的满族风味特色小吃,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
据《承德府志》记载,木兰围猎结束后,乾隆皇帝曾在张三营行宫赐宴王公,行宫主事特命当地拨面师傅制作荞麦拨面,乾隆品尝后称赞,“洁白如玉,赛雪欺霜”。之后皇帝、后妃的食谱中,又增加了“拨御面”。
来到承德,建议品一品御用菜品拨御面,唇齿留香,风味十足。拨御面可以根据喜好,选择老鸡汤、猪肉丝、酸菜、榛蘑丁、香辣牛肉等不同的卤子。
等到面被端上来,那雪白的面顶上,满满地铺着一层卤子,底下是吸饱了汤汁的面。在唇齿交错间,拨御面便交出了一份令人难忘的答卷。
张家口莜面
张家口有三宝“山药,莜面,羊皮袄”,张家口莜面是塞外人民生活中重要的饮食。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莜麦是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塞外高寒农作物,如今,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独特口味广受喜爱。莜面吃法颇多,风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窝窝、鱼儿、拿糕、山药饼、傀儡、三下锅儿、山药洋洋、磨搽搽、三道箍等,也可以加工成炒面、糊糊等。
牛肉板面
相传,板面始创于东汉末年,张飞觉得面条太软,食之无味,厨师便多次尝试,制成了“板面条”。牛肉板面前身是安徽太和羊肉板面,河北人将羊肉改为牛肉,使得其更适应本地人的口味。
牛肉板面,面条清白润滑,爽口劲道,口味香辣过瘾。袅袅热气,把肉香味送入鼻腔;每一根辣椒里,都藏着浓郁的辣汤汁,可谓整碗面的灵魂;最后再嚼鲜香可口的卤蛋,一口咸汤入腹,冲散蛋黄的一瞬间,好似一颗大爆珠被咬破,香味弥漫唇齿,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