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类别:民俗
批次:第一批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索堡南街老狮,也称“青狮”。青狮威猛刚直,头若箩筐,眼似铜铃,鼻孔高扬,口如血盆,体态庞大,威严俱存。无论从它的起源、还是古老传说,青狮都称得上“神兽”。每逢农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十九这四天,全村的社火集体上街,庆天贺地,青狮作为索堡文化的象征现身民俗视野,同时,舞狮作为传统表演已然成为现代年轻人眼中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青狮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制狮师傅用布、麻、纸等制作狮身框架,整个格调是纯青色的。狮头直径一米二,狮身大概一米五到一米八,狮尾一米左右,狮头重十五公斤,而舞狮用的绣球的制作,更是巧夺天工,技艺精湛。无论如何旋转,灯盏的位置在重力作用下始终保持烛台朝上,烛火均纹丝不动,着实震撼。表演时,要先由“乡劳”上香,待香灰落下,舞狮人员叩首、净手才能披狮。狮头的扮演者需佩戴铃铛,也称神铃,单手托头,另一手扶下颚,身体前倾,从狮子的嘴巴辨别方向,寻找目标,狮尾者则两手托起,双肩下压,俯胸踏腰屈成约九十度,出演时,前有战鼓助威,后有得胜鼓踩点,先是神狮狮嘴大张,铜铃一阵响过,一道火光腾空而起,绣球前面领路,火把两边前行,舞狮者先迈前脚,再迈后脚,待前脚落地,后脚才接着落地,左右两脚依次进行,昂首竖耳,贲法跃动。在蹿、跳、滚、戏球、舔毛、搔痒、喘气时,要求狮头、狮尾配合默契,相互撕咬,闪展腾挪,在烛光火影的交相辉映下,一举一动虎虎生威,配合鼓点依次完成。
南街老狮的管理现在仍沿用“耍社”、“乡劳”旧时名讳。“乡劳”一般按门牌号顺序,住处宽敞,交通便利的村民轮流负责管理。同时搭配几家住处分散的人参与。乡劳负责存放、晾晒、修补、组织供奉、招待等工作,孝未满三年,丧夫之妇,有重大恶行的人要隔门而过。每逢初一、十五要上香、上供。遇到节日或表演时,都要有人提前看好时日,上香上供,放炮磕头来请狮,方可出狮。每年出狮都要对狮子进行修补,修补都由年长的老人来负责,修补时要在狮子的侧方,清洁狮头时不能面对狮子的正面。
在南街人的心目中,老狮已远远超过了民俗娱乐本身。老狮的存在,彰显出南街人一种文明、礼让、和谐、奉献的狮子文化,更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同心合力的精神。老狮,是一尊威猛、智慧、吉祥、历神显圣、祈求平安的“神兽图腾”,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