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在北京的街头,或许会发现许多地名以数字命名。这些地名各有来历,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其独特意义,或有典故,或有传说,或有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各具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二三”开始,数说北京。
一尺大街
大栅栏煤市街西侧,有条与琉璃厂东街相连的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的西段旧称“一尺大街”。一尺大街,被称为“北京最短的胡同”,但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
据史料记载,它长约30余米。岁月流逝,街两边建筑的占地位置也悄然变化,现今经西城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实地测量,一尺大街实长25米。
据北京地方志市政卷《道桥志》记载:“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桐梓胡同至樱桃胡同北口段,原叫一尺大街。”据清末进士陈宗蕃1931年所著《燕都丛考》的记载:“自杨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厂。”从他著书至今,一尺大街也有九十余年的历史了。1993年出版的《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此街南侧短小的死胡同喜兴胡同及一尺大街并入。”而在2012年,政府又将它所在的杨梅竹斜街当作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一尺大街虽经变化又“重生”。
一尺大街虽短,却是老北京胡同的缩影,具有明显的老北京文化特色。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并入了杨梅竹斜街。只有地面上两头各有一块长条的铜牌上面写有“一尺大街”四个黑字,作为一尺大街的地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尺大街的旧貌虽已不见,但是钉在地上的地标却时时提示着人们它的过去和现在。
二龙闸
二龙闸因颐和园昆明湖东堤二龙闸而得名。二龙闸又称“二孔闸”,始建于乾隆年间,是昆明湖东堤上唯一的一座泄水闸,因砌成八字形分水式暗洞,有两个出水闸口而得名。它由前闸后桥两部分组成。
二龙闸主要用于调节昆明湖东部地区的用水,可用于泄洪、调节水位、灌溉园外农田,还可接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用水。这座闸不常提闸板,当闸板提起后,湖水导入两孔石桥下面流向园外,向东北流经营市街、马厂桥入圆明园。
通过二龙闸、四涵洞等闸涵的控制,昆明湖水得以浇灌京西稻田,从而在供给园林用水之外,发挥供给农业用水的作用。
三里屯
据史料记载,三里屯地名起源于明代,因距老北京内城东直门约三里路而得名。后因朝代更迭、战乱频繁,三里屯多次易名,或为荒废村落,或为驻兵伏兵之所。
直至民国时期,三里屯的名字才再次被确定。据《北京地方志汇编》记载,此时的三里屯已经恢复成为村落,有百姓在此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三里屯作为城外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成为了最早被扩建,被用于人居的地区之一。1950年后,许多拆迁户迁至此地,建立幸福村。现在的幸福一村、幸福二村等名称,均来源于此。
据《朝阳区街道志》、《朝阳军事志》记载,三里屯街道的建成时间为1976年。从这一年开始,三里屯街道正式成为集人居、涉外、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型街道。在时间的潮流中,三里屯街道从此刻开始,逐步冲向时尚化、国际化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