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是温柔而绵长的,把阅读当作一种乐趣,以书为伴,在阅读中感受书香,在阅读中汲取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
《钟鼓楼下》
作为一个在四合院中长大、在北京待了一辈子的作家,去书写老北京的生活和故事似乎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而如何将“京味儿”真正融入儿童小说,写出让孩子们喜欢、让成人感兴趣、让“老北京”心有戚戚的作品,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钟鼓楼下》的京味儿究竟从何而来呢?
京味儿首先来自特定场域的氛围感。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以北京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钟鼓楼一带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开篇的引子中,作家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张旺胡同22号院里住着的6户人家,各有各的行当,各有各的身份,就好像一出大戏开场之前,先让主角们来一个亮相,好看的故事就此展开!
以钟鼓楼下的小四合院为基点,一幅老北京的风俗画卷徐徐开启……所涉及的地点有钟楼湾胡同、车辇店胡同、烟袋斜街、什刹海……行当有锔锅、说媒、教书、剃头、说相声、耍把式、卖小金鱼、拉排子车、摇煤球……吃食有炸酱面、窝窝头、羊头肉、烤鸭、爆肚、豆汁儿、驴蹄儿烧饼……游戏有训蛙、养鸟、斗蛐蛐、逮蝈蝈……孩子读着兴奋,大人读着有趣,而对这些生活细节曾有亲身感受的老人们,多半会勾起那久远的回忆。
《钟鼓楼下》记录和反映的是几十年前北京市民的生活,有的风俗习惯、谋生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但北京人所具有的谦逊有礼、自尊自立、乐观大气、急公好义等品质,今天依然还能感受到,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也是京味儿的精髓所在。
《图说北京五园三山》
人们如今用“三山五园”来称呼京西一带的皇家园林,过去也作“五园三山”。本书用“五园三山”来代替目前更常用的“三山五园”,“园”在“山”前,“是因为清帝园居理政的中心在园而非在山”,也是因为本书重点在于介绍园林。“五园三山”中的“三山”专指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其中的万寿山得名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十三日,经过堆培修整后正式成型的瓮山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万寿山”。从这以后,“三山”的说法真正出现。
“三山”一词,自乾隆朝中叶起即为官称,在《大清会典·内务府园囿》中,专列“三山职掌”条目。它是特指对万寿山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这三座园林的管理。例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十七日,皇帝有谕“内务府大臣四格兼管万寿山三山及织染局事务”,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二十二日,皇帝“命福克精额管理所有三山事务”。在清代的各种志书、会典、实录及清宫档案史料中,从未见“五园三山”或者“三山五园”称谓,“五园”之称也从不独立成词。只是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鲍源深在《补竹轩文集》中写道:“九月初,夷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煨烬矣。”这说明“五园三山”应该是民间对京西一带皇家园林的称呼。过去学者们对“五园”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五园指圆明五园,即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也有人认为五园指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和静明园。目前公认及官方的说法是后者。
《散文中的北京》
《散文中的北京》收录了27位作者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从《想北平》《苦念北平》《北平的四季》《上景山》《陶然亭的雪》,到《颐和园的寂寞》《老北京的夏天》《我与地坛》《紫禁红》,既有北京的日常生活、北方风物,也有京腔京韵、京味美食;既呈现烟火气十足、喧腾繁华的北京,也展示四季分明、郁郁葱葱的北京。27篇散文被划分为“北京的思与情”“北京的人与事”“北京城的风景”三部分。出自百年来不同代际作家笔下的作品,融汇北京城风物气象与作家内心情感,构成了从“现代北京”走向“此刻北京”的文学脉络。
“北京为何如此迷人?”《散文中的北京》序言中的关键一问,问出了整本书的“题眼”。借由书中的名篇佳作,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作家对北京的细微感受,在想象中感知迷人的京华风韵。老舍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他这样倾诉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张恨水写的是北京城里的那些月季、茉莉还有石榴等地域特征显著的花卉。叶广芩对童年人事的回忆有令人落泪的感染力。徐则臣等作家则以自己的“北漂”体验书写着他们眼中的北京。
《孙子兵法译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第一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与诸子百家中的众多经典一样,直到今天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然而长期以来,大众对《孙子兵法》存在一些误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积30多年研究经验推出的《孙子兵法译注》《孙子兵法十八讲》(浙江文艺出版社),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原汁原味的解读。在黄朴民看来,为避免偏离经典的基本宗旨,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为我们今天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有益启迪,应该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正确合理的原则与方法阅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译注》对《孙子兵法》的诸多疑难点作出了详尽注释,有典可据;全文翻译,与原文呈双栏排列,令人一目了然。此外,每一篇还有作者的题解和札记,题解提纲挈领,概述每篇主要意旨,兼负导读之责;札记阐述作者独到心得,并针对篇目中的一些疑难点、争议处条分缕析。《孙子兵法十八讲》从梳理中国古代兵家脉络开篇,诠释《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对《孙子兵法》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
书中的一些观点,颇富启发性。比如对于有人将《孙子兵法》的兵学原理和商业经营、企业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的做法,作者认为,不能将《孙子兵法》中的“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计篇》)的思想,简单比附为“商以诈立”,认为商业竞争也要讲求诡诈之道。《孙子兵法》讲的是用兵之法,它的本质是对敌人而不是对自己人;商业竞争与企业经营管理是非对抗性矛盾,要讲求诚信、合作共赢。因此,战争和商业竞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能不加区别地将《孙子兵法》中的“诡诈之道”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商业运作中去,否则就会只剩下凉薄的功利之心,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
《漫话东坡》
关于苏东坡的著作汗牛充栋,本书非“戏说”,非“史料”,而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向人们展示作为朝中大臣、文人学士、地方长官、父亲丈夫、酒徒逐客的真实东坡的通俗读物。该书描述了东坡的政治功绩和文学业绩,还广泛涉及东坡人生中琐细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平民朋友等。虽然是以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却不以岁月为序,在结构上用共时性取代了历时性,便于人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东坡。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
本书从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宋的千年壁画史中遴选14部墓葬壁画的杰出作品加以解读,呈现一部别具一格、色彩斑斓的中国历史。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昆仑仙境到人间乐国,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车马喧闹的出行,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上,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风云被折射在画面上。每幅画,是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故事,还有大时代的起承转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解读的14部壁画作品中,近半数与华夏文明“边境”的族群有关,由此为突破时空、民族的界限,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互融互鉴提供了图像史的依据。
本书资料翔实、推论严谨,想象丰富、情感充沛,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在目前的中国历史读物中,本书以图叙史、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颇具特点。
《乒乓响亮》
刘海栖的儿童小说《乒乓响亮》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叙写了一个普通男孩追逐乒乓梦想的简单故事,主人公张方向身上所凝聚的纯真、朴实、执着、乐观、脚踏实地等美好品质,让人掩卷难忘。作者从儿童本体出发,秉持平等、理解和尊重的立场,在小说中与儿童对话,用简洁、活泼、风趣、优美的艺术语言,书写了一段充满友爱和梦想的童年时光。
《乒乓响亮》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主人公张方向是一位就读于四年级的男孩,因为学校新修了一个水泥乒乓球台,他突然对打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拥有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张方向想尽办法,省吃俭用,起早摸黑,勤学苦练,都只为践行一个小小的纯真的梦想——打乒乓球。
小小的乒乓球承载着小小的梦,这是符合一个四年级孩童自然成长的心理设置。进入国家队、争夺世界冠军,这样的长远规划和宏大理想通常来自功利的成年人对纯真孩童不切实际的预期和教化。小说中,张方向爱上打乒乓球,钻研打乒乓球的技巧,跟随曾被招进省专业乒乓球队的樊星练习打乒乓球,结识在机械厂俱乐部打乒乓球的一帮大朋友,这些行为都是张方向凭着个人兴趣而不断努力的结果。对乒乓的梦想推动了张方向的成长,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进校队训练打乒乓球,是刘海栖真实的童年经历。他打捞出自己的童年记忆作为创作资源,又借助儿童本位的叙述,彰显出儿童特有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