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
“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保定老调,又名老调梆子,俗称老调,发源于保定地区。早期的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生、净分行不分腔,均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老调是擅于表现以老生和旦角行当为主的袍带戏。文戏与武戏在整个舞台表演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自然流畅、亲切朴实,伸手投足及念白,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老调唱腔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粗犷高亢、刚劲清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老调唱腔结构形式属板腔体。唱词格式为结构相似、结音相同的说唱体的“上下句”,与大鼓词颇相近,每个唱段都由若干个循环反复的“上下句”组成。
老调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朝中期,成熟于清末。历经300多年的发展,成为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且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融合昆曲、京剧,尤其是民间说唱艺术西河大鼓和河北梆子的优点和特长。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先后成立了四个专业老调艺术表演团体:正定县老调剧团、定县和顺老调剧团、安国县老调剧团、高阳县和平老调剧团。代表性的男演员有崔澄田、王辛未、白玉昌。
老调诞生后,直到解放初期,一直没有女演员。1953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后,着手女演员的培养工作,培养出以周淑琴、陈淑媛、王贯英、辛秋花、李凤云、王纪芬等为代表的女演员。
2006年,保定老调被河北省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10月杜振忠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定老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保定文化名家杜振忠老调工作室领衔人,杜振忠开创了保定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先河,从2013年开始,他常年在河北小学、青年路幼儿园、新市场小学、高新区第一中心学校、莲池区第一实验小学、东百楼小学、河北金融学院、乐凯小学、梁家营幼儿园等学校开展校园戏曲教学活动,每周每所学校两节课,总计进校园40多所。
保定老调传承人杜振忠在受访时说道:“非遗‘保定老调’的传承任重道远,我终生致力于老调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让保定人自己的老调艺术的火种永远烈烈燃烧,让这朵保定老调之花开遍保定,传遍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保定老调剧目有近200部。其中,《潘杨讼》《忠烈千秋》两个剧目被搬上银幕在全国播映。《潘杨讼》《忠烈千秋》《红衣仙子》《拒马令》《梁红玉》等5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收入中国戏曲精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