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所在石门沟
石门沟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属沙河市柴关乡管辖,距乡政府所在地柴关村4.3公里。明朝初年,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至今邯郸市武安县上焦寺村(1949年前武安隶属河南省)繁衍生息,后因一高姓夫妻受韩姓财主欺压迁到此地安家立户,因庄户地处山沟之中,通往柴关川的道路出口犹如石沟的门,故得村名石门沟。大概百年之前,有四五户王姓人家从15华里外的高庄迁来,各姓汇集,遂成村落。2015年,村中登记在册有80户,258人,常住人口30人左右,有高、王、元三个姓氏,高姓居民占85%以上。2016年,石门沟村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石门沟村四面环山,东南方为奶奶顶,西与绿水池村山场相连,东北角的草帽顶山与阴河沟村山水相依,村西南北走向的山均为青石山,东边、北边的山则是以红石和白石为主。村落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全村地域面积10余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6亩。地处深山的石门沟村域经济以农林产业为主,主产玉米、谷子、豆类、柿子、核桃、枣、梨、桃、杏、荆条等,树种多见桐、槐、榛、杨等。
石门沟村内有主街道2条,宽3到5米,随山就势,自东向西弯曲多变;小巷宽度多为2至3米,数条石巷盘曲互通。街巷地面全由红石板铺成,历经沧桑岁月,早已被历代村民踩得光滑发亮。石板街道随地势起伏,在陡坡处垒砌石板台阶,行走其间,步步登高,宛若攀登人生之梯,别有一番体会。
石门沟村古民居以清朝时期所建为主,也有部分为民国时期修建。由于四面环山,山上红石资源丰富,因此村中大部分古民居的墙体材料为红石,也有个别民居用白石砌筑。民居墙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石块大而厚,几乎在任何一处墙体上都可以看到长三米左右、厚四五十公分的大条石。手抚历经岁月沧桑的的墙体,审视错落有致的石灰缝,无法想象出先辈们是如何把这一块块体积庞大的条石从山上运下来,再一块块的垒砌到墙上去。临街墙体在距离地面1.5米左右高度之下垒砌为弧形,这是古人在靠畜力驮运货物的年代为方便驴马行走而设计的,体现着石门沟先人的智慧。临街墙体在高于房梁以上部位建有“拦木”,形如马墙,留有排水口,上覆宽于墙体的石板,兼有防盗贼和防雨水流入墙体内的双重作用。
多数民居院落为独门独院,呈四合院格局,大多数主房为二三层的石楼,厢房或为石楼或为平房,略低一些。主楼的青瓦房顶脊部正中间用三块砖垒成一个小砖洞,意为避邪纳福,招财进宝,当地称之为“接星”。村中也有不少多进院落,一户典型的高家大院为七进院,一色的二层楼房,院院相通;前院与内院之间垒砌青砖白灰墙,设圆形拱门,门口铺设青石台级;室内挖有地道,几个宅院的地道相互贯通。据村民介绍,这些地道是清代建房时预先挖通。因为,宅院的始建者是沙河山区一带声名远播的财主,家藏万贯白银,担心遭贼人抢掠,故在各宅院地下挖了相互贯通的地道,以备战乱时藏匿财宝或逃命之需。如今,高家大院门前的石碾、风车保存完好,和山中的清风明月一起见证着岁月沧桑,世事变幻。
站在村外高坡观望,房屋院落错落有致,呈现出不同的几何图案。建于清代及以前的民居多为二层或三层青瓦罩顶式楼房,墙体多用红石块垒砌,红墙黛瓦,房脊两角放置神兽,庄重而见雅致之风。走近细看,从台阶、门墩再到门楼装饰,无一不是匠心打磨,花鸟走兽、戏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虽历经时代风雨,门楣和挂落彩绘依然鲜艳亮丽。民居大门口四周墙体多用青砖石灰垒砌,门洞里外宽度不同,门框外部比里部稍宽半尺左右。门楼山墙前脸上部安置突出墙外的象鼻式青条石,用以托住门楼;青条石之上的炉口较小,用青砖分别雕刻福、禄二字。门楣之上墙体彩绘大幅寿星图画,木挂落彩绘祥云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戏曲人物。黑色的木板大门装饰红色油漆对联,书写“依仁成里、兴德为邻”,“敦仁崇义、言让吐忠”等家风家教警句,时时对居住者进行优秀传统道德熏陶。
门框下部有体积较大的立体青石门墩,大多雕刻牡丹、莲花、菊花、梅花、狮子滚绣球、鹿回头等寓意美好的图案,少数雕刻“福寿、双全”等表明人生期盼的词句。
迈步走上门口铺设的三级或五级青石台阶,走过门洞,对面建有砖质或木质影壁,绕过影壁就是四合院天井院落。民居主楼墙体设有天地窑,一楼窗户一般为方直形,上铺平直过木,二楼窗户多为上圆下方形状,石块裹券;窗棂造型有田字格、万字符,中间装饰雕刻精细的牡丹莲花花朵。一层屋顶为木质梁、檩结构,上铺木板;室内墙角有坚固的木楼梯通向上层,顶层屋顶是木梁框架结构,在三角形木架上固定木檩条,先铺设木板,再覆盖石板,形成起脊斜坡顶。
走遍石门沟村,惊诧于村中房屋的完好,惊诧于风车等生产生活工具的使用寿命。和房屋主人攀谈后得知,原来村里多擅长传统工艺的工匠,有不少石匠、铁匠、木匠,所以才有了这处处细节都显不凡的百年之作。
石门沟村南1000米处有菩萨洞(也称佛祖洞),洞内有多尊明代石刻佛像和明、清、民国年间镌刻的多块石碑;其中明万厉、清康熙、清乾隆等石碑的上字迹仍清晰可辨。村东落凤山奶奶庙,始建于明代以前,清朝、民国均有重修。
崇德重义的村风,决定了石门沟人的担当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深山的石门沟也遭到了日军的扫荡,日寇还曾放火烧过村里的房子。后来八路军沙河独立营一个班的战士住在石门沟村,不断趁夜色外出袭击敌寇。村中四五个年轻人参加了八路军,其中两名至今杳无音信,村民深信他们的忠骨默默地埋葬于祖国的绿水青山间。至今健在的王占山老人曾经是八路军六纵队特务连的一名排长,在参加邯郸战役后,随八路军南下大别山,晚年回到故乡,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退伍证和军功章,他的弟弟王占杰在大别山战斗时牺牲。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行走在宁静的街巷,呼吸着清新的山野空气,历史引人回望,现实让人思考,这天人合一的生活境地固然是都市人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可和平的生活更需要英雄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