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遗·传承经典|盘点唐山的市级非遗

  • 2023-08-18 21:12: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唐山有她的历史风华,那是沧桑岁月镌刻的标志;唐山有她的时代风姿,唐山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山的市级非遗。

1老张家酒古法酿造技艺

(市级五批)

酿酒始于远古,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酿造技艺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古代早期米酒酿造技艺在纯高梁酒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渔户寨青山口村位于河北迁西北部长河沿岸,村子四周被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山上植被茂密,多泉眼,泉水常流,清凉甘甜,山下林果资源丰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谷类、豆类等杂粮。民间民俗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

从清朝早年开始,渔户寨青口村祖辈们就有自酿粮食酒的习惯,这种极佳小酿仅现于自家过年过节的饭桌上。在上世纪初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由于酿酒手工操作,工序复杂,而酒的产量少,收益低,因此,年轻人不愿学此技艺,村里自家古法酿酒的家族越来越少,然而村里老张家却固守本心,使这种古法酿酒技艺得以传承。古法酿酒传承人张小林在承继古法酿造的基础上精心研制,发展创新,成为酒味醇厚,口感甘美,清香绵长的老张家酒坊。

老张家依赖村边山上那眼泉水,秉承“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储必久”的酿造“三字经”。

2浭酒酿造工艺

(市级五批)

浭酒源于明、盛于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在清代古籍中记载赞美浭酒的高官名人达二十一人,诗句二十六篇。以浭酒为题赋诗数量多、品位高、影响大在中国白酒历史上实属罕见。

千年浭酒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酒,在丰润大地永久飘香,不仅得惠于浭水佳泉,更主要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酿造工艺,浭酒人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传承、弘扬、发展了浭酒这一品牌,立足长远发展,在国家著名酿酒专家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生产工艺,使浭酒在继承传统酿造风味的同时,产品质量全面提升,达到国家优级大曲酒质量水准。

3烫画葫芦(丰润)

(市级五批)

葫芦烫画又称烙画,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4棋子烧饼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丰润棋子烧饼缘起于丰润县城关。丰润地处京东大御路(皇帝出巡的御路)的要冲,关外和京东的人进京都要经过丰润城。这里四通八达,来往客商很多。特别是长途跋涉的客商或进京的人,一般都在丰润歇脚,因此这里的客店、饭馆云集,生意十分兴隆。在光绪年间,丰润城关西大街有家有名的旅店叫双盛号,与这家旅店毗邻的是一家叫做裕盛轩的饭店。每天住在双盛号的南来北往的客商,一般都就近在裕盛轩就餐。

当年集镇间的距离很远,南来北往的客商临行前都要带上干粮在路上充饥。起初裕盛轩饭店备用的干粮多是馒头、大饼和缸炉烧饼。这些干粮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又干又硬,路上吃起来干巴巴的,很没有滋味。裕盛轩饭店主厨牛朝彦根据顾客的意见,用缸炉将烧饼做成象棋子大小,里面加上豆沙馅、肉馅,而是为了防止在路上烧饼变干,几经试验,终于摸索出用油和面的办法,做成了带有豆沙馅、猪肉馅、牛肉馅的棋子烧饼。这种烧饼还是用缸炉烤制,就是因为采用油和面,再配以芝麻的香气,烤制得外焦里嫩,酥软香甜,一个多月味道依然如故,很受往来过客喜欢。牛朝彦将棋子烧饼制作技艺传给同事和学生,就此棋子烧饼在丰润兴起,因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广为传播,成为京东名吃。

“烧饼哥”谷守盈,是牛朝彦棋子烧饼第四代嫡传弟子,师从杨国栋、徐士学、刘亚洲等棋子烧饼第三代多名老艺人,他综合众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研制力度,开发电炉烤制棋子烧饼等新工艺。

5玉田老烧锅烧制技艺

(市级五批)

明代清官徐九经满腹经纶,中的状元,但因四肢不称,五官不美被贬为玉田县令,适皇亲抢亲玉田一女子成仇,无人敢断此案,保举徐九经升官审案,用一坛玉田老酒巧妙周旋,公断此案,事后深感官场险恶,脱袍挂冠,回玉田酿酒为生,新时代为了弘扬徐九经刚正不阿,亲民廉洁的官场作风的玉田徐九经酒业有限公司积极挖掘老祖宗的人格魅力和遗留后辈的优良传统,为我们现代社会树立新时代的里程碑。

徐九经文化对玉田县甚至全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力,作品有《徐九经升官记》,并各剧种宣传徐九经文化的影视作品,后各大传媒入驻唐山拍摄徐九经为题材的微电影。

国家及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廉洁务实亲民的政策正是我们徐九经文化的精髓,玉田徐九经酒业有限公司继续大力宣传徐九经文化,使先祖传承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继续挖掘徐九经文化使先祖的文化底蕴发扬光大得以传承。

6滦南四部灌肠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滦南四部灌肠”技艺在清朝末期就已在滦南地域流传百余年,1896年滦南县胡各庄镇麻景春灌肠作坊开始成熟,之后,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不断改进配方,到麻景春次子麻向新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当时的滦县和乐亭一代。

“滦南四部灌肠”选料考究,制作流程精细,需经过选料、脱酸、腌制等九道工序才制做完成。一是肉的选择。选择健康生猪的前腿肉作为灌肠主料;二是脱酸。把新鲜的前腿猪肉放置零上4℃的冷藏室,脱酸8个小时;三是手工剁馅。把脱酸后的猪肉剁成2-4毫米见方的肉丁;四是腌制肉馅。将剁好的肉馅用事先配好的佐料腌制9个小时;五是拌馅。将之前腌制好的肉馅加葱、姜、蒜等配料顺时针搅拌均匀;六是选择肠衣。该工艺前期是选择新鲜的猪小肠,用食盐腌制24小时后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有专门的工厂从事肠衣加工,之后,四部灌肠选择六路肠衣,也就是口径34-36毫米的肠衣灌制;七是封口。将肠衣一端打结封口,然后灌注拌好的肉馅,灌注长度达2.5米左右再打结封口;八是煮制。将封口后的灌肠放置沸水中,煮20分钟后出锅;九是晾晒。将煮熟的灌肠放置晾晒间,常温下晾晒1小时后,即可食用。

7乐亭微缩建筑营造技艺

(市级五批)

乐亭微缩建筑技艺,是工艺性与技术相结合的工艺性创作,千百年来,乐亭工匠们用他勤劳智慧的双手建造出一座座为人观止、风格独特、好而美的建筑,充分显示了工匠们的聪明才智。

乐亭区域传下来的微缩建筑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是有大变小的缩影,采用真材实料打磨而成,制作细腻、准确无误,是木工、瓦工、雕刻、石雕综合配套在一起而形成的微缩景观。

乐亭微缩建筑分为制砖、柁、檩、椽子、木工制作、门轴制作、门墩石雕等几大类。

乐亭微缩建筑传承于本地区的工匠技艺,是把大的按比例缩小多少倍进行砌垒,和市面上流传的沙盘制作有本质的区别。沙盘制作是以机雕纸贴为主,而微缩建筑则以真砖实瓦一块块砌垒建造而成,其外形景观真而实,微缩后的门窗能拆能卸,门窗及室内家具的制作是按木工技艺,经过刮刨、刻卯等工序来制作,而后组装在一起,砖的烧制采用本地土,用水搅拌后,用木制坯母,把和好的泥团放进坏团扣出,而后放进土窑高温烧制,最后形成可用小砖,水瓦口、烟筒的烧制与烧小青砖制作方法大致相同。苇莲制作,选用西苇子剥皮后用麻绳链接在一起,而后铺在椽子上面,起到房顶上土抹顶拦截漏土的作用。门轴墩大多用以大门和二门的门扇托用,采用石雕刻。门墩石雕的样式大多采用传统的图案来雕,微缩建筑是以实物缩小而建成,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8乐亭秸秆扎刻技艺

(市级五批)

乐亭秸秆扎刻即高粱杆扎刻,通过卡尺、小刀等工具在秸秆上开槽,通过槽与槽之间的咬合,从而拼接搭建起不同作品,结构稳定,这便是传统工艺--榫卯结构(又称为鲁班锁扣)。这种结构每六根秸秆为一组,每六个槽为一扣,既稳定又结实,及其精巧,使得榫卯结构超越了当代的建筑排架、框架或者特殊柔韧性结构,它不但能承受较大的负荷,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形变。秸秆扎刻就是在榫卯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力学、美学的几何体。

乐亭秸秆扎刻历史悠久,乐亭县背靠燕山,南临渤海,土壮民丰。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的飞速发展营造了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很多家庭种植的高粱,而高粱秸秆的用途也在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焚烧满满变成做饭用的盖帘儿,继而转变成鸟笼、蝈蝈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鸟笼等实用价值转变成大量工艺品,大大提升了其艺术价值,不在单一的对其进行使用。从实用到观赏,这不仅是形式的改变,也是人们生活水平与欣赏水平的提升,也是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间接表现!

9乐亭葫芦烙画技艺

(市级五批)

乐亭葫芦烙画又称火笔画或烫画,是美术工作者用加热的烙铁在葫芦外表上烙出痕迹所形成的画面,与葫芦融为一体,便于保存和收藏。“葫芦”谐音“福禄”,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葫芦里有很多种子,人们容易联想到“子孙万代、人丁兴旺、世世荣昌”,因此烙画艺术与传统的吉祥物葫芦结合,更能体现出吉祥、喜庆的民俗意味。

乐亭葫芦烙画在创作过程中,讲究力度和火候要二者兼顾。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乐亭葫芦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烙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别具一格,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特色。

10马兰峪古建修复技艺

(市级五批)

马兰峪古建流传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马兰峪地区,是我国北方官式建筑从业人员相对集中的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

马兰峪段长城战国燕筑、明洪武初中山王徐达扩建马兰关马兰峪诸城(鲶鱼关马兰关龙洞峪关至宽佃峪关)是马兰峪地区传统建筑营造工艺在延续传承过程中的两大代表作,形成了京东蓟镇长城中路重险。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位于马兰峪西侧昌瑞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兰峪地区传统建筑工艺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燕长城的修建技艺,从战国至汉唐,影响宋辽,形成了统一的规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随后,北方民族(辽、金、元)先后入主中原,汉族政权向南迁徙,北方建筑工匠随之南迁,北方建筑工艺与江浙建筑工艺有了充分交流融合,形成了明清官式建筑最早的雏形。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营建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营建了南京与北京的城市宫殿宗庙建筑群。清承明制,清朝延续了明代的建筑手法与礼仪制度。清初,皇室召集前明工匠营建清东陵,历时二百余年。在营建东陵过程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大批的建筑手艺人在马兰峪地区安家落户,直到现在,东陵马兰峪地区形成了明清北方官式建筑从业人员最多的地区。

纵观历史,它从战国时代燕国长城营造技术延伸到汉唐宋辽建筑营造技术,以至明清建筑营造技术,到达现在的马兰峪传统建筑营造修缮技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涌现出了大批著名工匠,有证可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第一部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的《营造法式》作者—李诫,他的专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如明代早期修建天安门与紫禁城的蒯祥,而天安门至今成为国家的象征;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尹庆林(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与理事)为首的所有马兰峪地区传统工匠,从1966年至2019参与修缮了清东陵所有560座单体建筑物,同时,在1997年,尹庆林主笔编纂了《清东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受到国家文物局与世界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马兰峪地区传统营造技艺在古建筑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宫殿建筑施工技艺,它不仅保持着明清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

现在,它以社会群体与家庭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所谓社会传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二是没有拜师,无师自通而习得的。这两种传承的共同点是,这些类别的非遗都比较单纯,不需要多种因素和多种技艺介入,都有赖于传承人熟练程度。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