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星堆遗址在四川省广汉市被发现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未能对三星堆文明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因为其缺失文明过渡阶段和文物造型的另类而产生了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大胆猜测。
三星堆人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造这些造型奇特的青铜雕塑?今晚一起探索他们神秘的精神世界!
5000年前,在被高山阻隔的成都平原上还未有人类生存的痕迹,数百年后受气候的影响,生活在川西的人们开始向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迁徙。也许是因为天灾频繁,特别是饱受洪水的困扰,尚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力量是那样渺小,于是他们把生存的压力与希望转嫁在了宗教崇拜上。
虽然三星堆挖掘至今尚未发现神庙建筑遗迹,但是从祭祀坑体积之大、出土文物数量、类型之多,我们可以猜想到古蜀人可能拥有规模宏伟的神庙建筑和一套严谨且隆重的祭祀活动。那时的三星堆人不会想到,他们会由此创造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
古蜀人宗教活动的崇拜对象是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灵。据西汉杨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柏灌、鱼凫、杜宇三朝都是崇拜鸟的并以鸟为图腾的,因而鸟在古蜀文物中俯拾即是:鸟纹金杖、鸟头勺柄、鸟铃铛……甚至有人面鸟身的形象。
那么古蜀人崇拜的是哪一种鸟呢?“鱼凫”这一朝代的名字可以透露出一定信息。诗经《诗经·大雅·凫鹭》著:“凫,水鸟”,据一些学者考证,凫即为鸬鹚,一种大型水鸟善于捕鱼。在“教民务农”的杜宇之前,渔猎是古蜀人最重要的谋生方式之一,因此文物中的鱼鸟图案既可能代表着三星堆王国的统治者之一“鱼凫”,也可能是他们对渔猎顺利的祈盼。
三星堆文化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各式青铜人像、头像和人头面具,中国古代认为面具可存亡者魂气,除鬼驱邪,祭祀戴上面具就可以和神明、祖先亡灵沟通。对于古蜀人来说,人像面具是祖先亡灵的代表,可以以此通过祖先的亡灵向天帝吁请,祈求庇佑。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以凸目为特征,有的面具更是双目前伸,让人想到“蚕丛纵目”的古老传说。四川之所以被称为蜀,就与蜀王蚕丛有关,因为指代四川的“蜀”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大眼睛,其字形来源于野蚕。
除了面具,古蜀人还打造了许多“眼形器”,他们可能认为眼睛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信念,生命的秘密与眼睛息息相关,就像自己的祖先蜀王拥有“纵目”这样奇特的大眼睛才能算得上天地间数一数二的人物,这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中独特的“眼睛崇拜”。
唱着“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大的四川人民对阳光的渴望果然是刻在基因里的,古蜀人也同样为环境的雾瘴湿潮所苦,祈盼更多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根据上古传说打造了生长在日月出没之地,能够沟通宇宙的神树来祈祷太阳之神的庇佑,树的顶端站着象征着太阳的金乌神鸟。
《山海经》中记载了四棵神树:扶桑树、建木、若木、寻木,其中“扶桑”与“若木”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密切相关的。扶桑在东,若木在西,树上有背负太阳的金乌,太阳早晨沿扶桑升起,傍晚顺着若木降落西归。三星堆的神树就是以文中的扶桑树和若木为原型。
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不仅体现在青铜神树上,他们还铸造了太阳形器——像车轮一样,外环内圆,由五根辐条连接,中心和周围有刻意用钉子固定的穿孔,学者由此推测它们可能是安装在某种器物或建筑物上的饰件。
人像面具、神鸟、太阳、眼睛……三星堆人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展现了他们的强烈的生存意象与奇幻瑰丽的精神世界,也体现出古蜀族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以先进科技诠释现代视角的三星堆宇宙,打造沉浸式光影空间,带你邂逅千年古蜀城、神秘青铜文化、山海经神兽,领略体感互动、声光影交互全新看展体验!
展览分为“古蜀觅踪”“敬事神明”“神国万象”“梦回古蜀”四个单元,通过静态复制仿制与场景复原、数字光影技术等呈现方式重点展示了三星堆的社会发展、祭祀礼仪以及自然崇拜,引领观众探索神秘的古蜀国文化传承。领略三星堆文明的灿烂神秘,沉浸式感受跨越三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近千平光影空间,邂逅千年古蜀城。
展期:2023.12.09-2024.04.07
地点: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陶瓷一街E02-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