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泽坠子,最开始被称呼为“化妆坠子”。它是我们河北省的稀有地方剧种,而且属于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并且也是全国稀有地方剧种之一。而石家庄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
深泽坠子戏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左右,它经传统的坠子书逐渐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特色的坠子戏。
1948年的一个冬天,邯郸广平县阎小寨坠子老艺人杜学勤,偶然一次按照书中人物化了妆,开演前他藏在桌围后边,待开演时突然来了个亮相,这让听众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件事让当地艺人们受到了很大启发。不久,大名县的李和春、梁大爱,广平县的阎桐梧、齐秀云,冠县的王元山,曲周的宫宪梅,栾城县的罗福成,魏县的魏连香、崔秀珍等坠子艺人也相继登上舞台进行类似的演出。慢慢的,原来2到3人的打板说书,逐渐发展成了坠子戏,1950年左右便初步形成坠子戏的雏形。
1954年春,石家庄深泽县文化科科长李建贞,将部分坠子戏演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红虹坠子剧团”。为适应角色需要,他们对板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原来的上下句,采进了河南豫剧、曲剧及山东吕剧等剧种的接近腔调,并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和剧情的需要,加进了高亢、激越、优美动听的京剧、评剧唱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风味。坠琴也由原来的木板琴改为铜板琴,使音乐更加深厚、洪亮。从此,深泽坠子便形成了。
深泽坠子戏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用真声唱字,并且口齿清晰,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深泽坠子戏广泛吸收豫剧、曲剧、河北梆子、评剧、京剧精华,其伴奏坠胡,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
深泽坠子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如《海公案》、《刘 公案》、《回龙传》、《大宋金鸠计》、《丝绒计》、《双金线》、《双合印》、《王清明投亲》、《二度梅》等。
1950年前后,深泽与邢台两地的坠子团体根据当时的国情积极地排练新的戏目,如《白毛女》、《血泪仇》、《党的女儿》、《夺印》、《会计姑娘》、《风尘遗恨》、《大路朝阳》、《红旗谱》、《新芽吐秀》等。
到了60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他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并且新编了一些历史故事戏,其中就有《杨门女将》、《审诰命》、《秦香莲》、《杨金花夺印》、《花木兰》、《蝴蝶杯》等。
到了现代,坠子戏的脚步也没有停下。在2005年排演的现代戏——《任长霞》歌颂了党的好干部。2008年改编的大型现代深泽坠子戏《故乡情》在石家庄各县巡回演出。2011年又相继推出根据深泽县全国拥军模范王灵芬先进事迹改编的现代坠子戏《人间真情》,这些戏目与时代相连,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
崔彦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泽坠子戏第三代传人。
崔彦生1977年从艺,1979年拜杨焕青先生为师,攻传统戏曲老生行当,学习掌握了老生演员的基本要领(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深泽坠剧老生演员的唱腔。长期担任多个剧目的领衔主演,三十年来,远赴山西、保定、邢台、邯郸、衡水等地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
1997年崔彦生参加石家庄第二届戏剧节,参演剧目《船过鬼愁潭》荣获演员一等奖,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家名段》栏目录制坠子戏专题片进行播放,2001-2005年,连续参加石家庄市电视台春节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