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人物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PART02主要事件
青年的李叔同,当时面对积贫积弱、腐败落后的社会现状,十分愤慨而又痛心。救国心切的他以“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自存”为口号,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运动。
变法失败后,李叔同不得已和家人逃到上海避难。紧接着,他进入了南洋公学学习。后来李叔同加入了“沪学会”。他们崇尚武学,兴办义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为了寻求救国的良方,李叔同踏上了远赴日本留学的道路。在日本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还将演话剧的收入寄给祖国的灾区。
即使后来遁入空门,李叔同也从未丢弃爱国之心。他将佛法和救国结合,极大鼓励了广大青年参于救亡图存。他是中国第一位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在学习西洋绘画的同时,音乐,诗词,书法样样精通。
李叔同首先将西方的音乐理论介绍到中国,创办了第一本音乐杂志,对国人的音乐理论启蒙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向往超脱世俗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开始接触断食,并感到快乐和轻松。
后来,李叔同对佛法产生了兴趣,经常到寺庙里习静听法,期间认识了彭乃。不久后,彭乃突然选择了出家,他十分触动,将日本籍的妻儿安排妥当后,也下定决心遁入佛门。
可以说,李叔同的一生一直贯穿着三件事:爱国,艺术和佛法。
PART03与天津的故事
大多人知道李叔同,也主要是因为那首耳熟能详的《送别》,却不知道李叔同生于天津长于天津学于天津,是名副其实的“海河之子”。
1880年10月23日,天津老三岔河口旁粮店后街的一所三合院内,他是富商的第三个儿子。三子取名文涛,字叔同。其父,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晚清三大才子。后因看不惯官场黑幕,辞官经商,成一方巨富。
李家殷实的家境使得李叔同从小便获得了正规的教育,加之天资聪颖,早早便师从天津名士赵元礼等,进入天津名士才子圈。在天津的19年里,李叔同在经史诗文、金石书画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在新学方面也养成了博采众长、好为人先的习惯。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毕业回国,最先来到天津,担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之后又去到上海、浙江担任教员。
PART04故居景象及构成
李叔同故居位于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这座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由四套四合院组成,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整个建筑沿街而建,坐西朝东。
大门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极为精细的“百兽图”镂刻砖雕,墙壁磨砖对缝。迎面为刻砖影壁,门楼右侧为厅房,前四合院有两个砖砌垂花门,有南北房各3间,东西房各5间,前脸均为雕有“渔樵耕读”的木结构装饰。在大四合院右侧,原有一个小院名“意园”,建有藤萝架,四周用竹篱围起。
东屋称“中书房”,藏有线装古版书5000余册。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李叔同在1912年去上海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宅院里度过的。该故居现已拆除,拟重建,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李叔同故居被定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后的故居占地4000余平方米,“前门朝东,后门朝海河”。分成故居和园林两部分。故居占地1400平方米,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结构;园林景观占地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组成。
PART05游玩攻略
景点地址:粮店后街60号院内(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
交通指南:可做地铁6号线、5号线、2号线建国道站B口下,或乘坐公交641路、838路到达建国道。
门票信息:目前门票免费,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登记入馆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进馆,周一闭馆
最佳游览季节:四季皆宜。
预计游览时长:30分钟
PART06小编总结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他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不仅家资丰厚还是书香门第。他自幼饱读诗书,在诗、文、书、画、篆刻上的造诣都很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一生的辉煌离不开天津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李叔同生活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但他不甘平凡,坚持自己的初心,为国为民,奉献自己。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到李叔同故居来参观,身临其境的感受李叔同身上的文人气质。最后,小编欢迎大家积极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关于李叔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