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安,市级非遗项目“满族何记糖葫芦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满族何记糖葫芦制作技艺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清末时曾经作为贡品,以“珍珠”“翡翠”“三结义”“五虎将”命名进献宫中,得到慈禧的喜爱。何家是满族镶黄旗,制作糖葫芦已经有八代之久。
据保定糖葫芦名家“满族何记糖葫芦”的第七代传人何平安介绍,何家是满族镶黄旗,其祖上制作的糖葫芦曾数次入宫。因为是进贡皇室,所以必须给糖葫芦起个好听的名字,诸如“珍珠”“翡翠”“三结义”“五虎将”等。“珍珠”,其实就是葡萄做的糖葫芦,“三结义”则是用麻山药、熟山楂、豆沙制成,以三位主材的颜色——白、红、黑代表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
除了名字讲究以外,作为贡品的糖葫芦,质量自然是最佳的。要想保证这一点,制作者们几乎是每个环节都极其讲究。外形晶莹剔透,山楂饱满鲜亮,这是何记满族糖葫芦最显著的特征。要做到这一步,熬糖极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何平安的父亲何立秋还曾在央视表演糖葫芦制作工艺——他蘸的冰糖葫芦干净漂亮,晶莹剔透,入口酥脆,不粘牙,掉在地上不粘沙。何平安回忆,父亲曾告诉他,蘸糖葫芦的关键是熬糖的火候,欠火糖出沫子,蘸出的糖葫芦成糊状,外表不透亮;过火则糖色重,入口有苦味不受吃。熬糖要用铜锅,紫铜锅最好,以保证糖的颜色清亮不浑。
因为沿袭着传统,何记冰糖葫芦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比如它从来没有大大的糖片,这是因为做贡品时不允许有任何尖利的部分。在冬日的街头,白茫茫的色调里,一抹可爱的红,来自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咬上一口,嘎吱作响,静静等待一场春的到来。谁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
“掉地不沾沙,酥脆不黏牙”,古老的传统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保存了下来,我们在品尝这份酸甜美味的同时,也应感怀百年传承的不易,更应了解传统手艺的魅力。
古老的传统,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保存了下来。如今,糖葫芦传统工艺的继承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墨守成规,不断创制出新品,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