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作的文人们都藏哪儿啦?老北京胡同文化指南

  • 2023-09-30 22:20: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有一本关于北京胡同里发生的江湖仇怨的故事,来自于张北海的长篇小说《侠隐》,故事经导演姜文改编上映,也就是前几年备受瞩目的电影《邪不压正》。

张北海是张艾嘉的叔叔,早些年给各大报纸写纽约的故事,曾一度是抵达纽约的华人们的文化指南。张北海不仅写纽约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对北京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侠隐》中故事发生地便落于老北京胡同。

编辑们认为张北海是“冷幽默专家,威士忌重度使用者,同时有两支妙笔,书东写西,一手绘纽约,一手描北平”。

不仅仅是张北海对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北京胡同确确实实有着一种别样魅力,让一批又一批文人为之着迷。这次就让我们一起找找那些扎根胡同搞创作的文人们都藏哪儿啦!?这一期又名:老北京胡同文化指南。

01、老舍的“丹柿小院”

这是一个温馨的四合院,老舍先生曾在这里生活、写作。

位于灯市口丰富胡同的老舍纪念馆,是老舍先生自1950年从美国归国后购置的住所,也是他们一家人住了16年的四合院。因老舍先生喜爱花草,将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可能也是因为干净就是最好的风水,有利于写作,所以和夫人胡挈青,一起在院子里栽种了两棵柿子树。于是,这处小院又名为“丹柿小院”。

说起在胡同搞创作,老舍先生肯定榜上有名。老舍生于小羊圈胡同(现在叫“小杨家胡同”),位于新街口南大街上,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正是因为小时候住在胡同里,所以老舍先生对理想的居住地有独到的见解。

1963年的一篇文章中,老舍先生曾讲述了心中的理想家园,首先要有一个七间小平房,须有客厅一间、卧室两间,书房则必不可少,屋内放置的东西不必多,也不必过于讲究。当然了,我们可以理解为亲自选品出来的物品都错不了。

值得一提的是,院子要足够大,靠墙的位置需要有几株小果木树,还得有空位置可以打太极拳,院内要有花草,更得有只小花猫...... 看到这里,就算不去如今的老舍纪念馆,也能想象出老舍先生住处的样貌。不知道为什么,文人的住所总给人一副浓缩城堡的感觉。

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里的两棵柿子树红了又落,若想文章写得好不妨常去看看。

02、鲁迅的“老虎尾巴”

鲁迅在北京当公务员期间曾多次搬家,最后在一间不错的四合院住下,院子里有两棵丁香树。

1923年10月30日,鲁迅花费800块钱买下位于宫门口三条21号的6间宅院,次年,亲自设计改建这套小宅院。院子里有两棵丁香树,小院朝北有一个延伸出去的小空间,这就是“老虎尾巴”——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和卧室。

32岁的鲁迅接受了来北京当公务员的“邀请”,因受到蔡元培的赏识,于是参与设立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借此能向人们传播“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

与大多数来京人士一样,住房也是一个大问题,好在身为公务员的鲁迅比大多数“北漂”幸运。前前后后,鲁迅先生在京时住过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砖塔胡同。后因和同行一家的摩擦,“愤然”搬家,在白塔寺不远处购置了房产,安心住下。

如今的鲁迅博物馆是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组建而成,除了展示鲁迅先生的故居外,还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原始文稿和他在全国各地的一些生活细节。

03、凌叔华的“大小姐书房”

凌叔华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史家胡同24号曾是她的后花园,度过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史家胡同24号是一个充满老北京氛围的两进四合院,如今是一个有名的胡同博物馆。史家博物馆原本是凌家的后花园,在凌叔华与陈西滢结婚时,其父凌福彭将这个后花园作为嫁妆送给了女儿。在这个后花园里,凌叔华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沙龙,邀约当时文化名人参加,被称作是“小姐家的大书房”。

凌叔华在这里创作、会客,这里是她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也是她灵感的源泉。凌叔华在《古韵》最后一篇的结尾处写道:“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 可以看出史家胡同对凌叔华而言的感情十分特殊。

如今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有6个不同形式的微花园,是居民和中央美院老师一起改造而成,2020年还获得了国际景观学会的卓越奖。

04、茅盾的“如意门”

1974年12月,茅盾迁入北京后圆恩寺胡同的两进四合院,在这里这处静谧小院里,工作生活。

茅盾是我国第一任的文化部长,1974年12月,茅盾搬到了北京后圆恩寺胡同的两进标准四合院。后圆恩寺胡同在清朝时曾是一批当官人士的集合地,现在胡同内还留存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夏秋之际,街道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

茅盾故居的街门叫做“如意门”,有点哆啦A梦的任意门的意思,雅致又趣味十足,院内有两棵太平花,院中有一尊置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的茅盾半身雕像,雕像的材质为汉白玉,高83厘米。

茅盾先生的起居室陈设十分简朴,就像叶圣陶先生对茅盾先生的一段回忆:当年茅盾先生写《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时,“我与他是贴邻,他的居室在楼上,窗帷半掩,人声静悄,入夜电灯罩映出绿光,往往到深更还未捻灭。我望着他的窗口,想到他的写作,想到他的心情,有一种描摹不来的感念。如今回想起来,那种感念依然如新,但是时间相距已经十七八年了。” 这是半夜也睡不着的叶圣陶先生,望着邻居茅盾依旧亮着的窗户发出的感叹,想必这就是文人间的惺惺相惜。

床头堆着很多书,常备纸笔,醒来想起什么就立即记录,茅盾先生的写作习惯一直保留了半个世纪。如今在茅盾故居门前,鸟儿在房顶闲庭信步…...

这个秋天也和春夏一样,嗖的一下就过去了。天气渐冷,接着天越来越蓝,有时候也会灰沉沉摆臭脸,柿子树五角枫和冷杉都排队站着,降温时集体打冷颤。

外出旅行不便利,不妨一边读读民国大家的著作,一边慢悠悠跟随TO胡同文化指南,“漫”步过秋。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