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八卦掌为清代董海川所创。董海川(公元1797-1882),生于文安县城南朱家务村。自幼嗜武,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弱冠后技艺精湛,清咸丰年间因事足迹至吴越、巴蜀和江皖,其间曾避乱山中,受道家修练术的启示,遂结合武术攻防招术,创编成——转掌——八卦掌雏形。清同治四年至京师,初充清宫宦官,后改录肃亲王府。初为散差太监,后迁任七品首领职,肃府太监中,有人偶然窥见董海川练习武技,慕董武功高深,跪求录为弟子。此后,董海川的掌技渐为人知,其术以练圆走转为基本形式,区别于过去流传的掌术,武坛人事称之为“平日所未闻未睹”,一些怀疑其术技击实用性的武技家,纷纷与之较量,都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曾遭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专家,特与之赛。海川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海川名声日隆,弟子日众,不数年,董海川始传的八卦掌就传到各地,在武坛形成一大流派。
董海川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牛房村旁,1981年迁葬于京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话本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生平,给八卦掌起源染上一层神奇色彩。
二、基本内容
八卦掌是一种把攻防招数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它从清朝末叶传世以来,日益受到群众的喜爱,拳技不断发展完善。已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近些年来,不少武术名家、学者,致力于这一拳术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八卦掌研究会专家康戈武曾在1979年至1981年间,多次专访了董海川故乡及其族居地。遍访了董海川游历之处,对八卦掌源流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在董海川的故乡河北省文安县八卦掌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练习人数已近4000余人,上至80余龄老翁,下至学龄儿童,影响至深。1984年,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曾率门徒20余人专访了董海川故乡朱家务村,并同文安八卦掌传人一起即兴演练八卦掌系拳械,以示怀念,中央电视台录播了这次活动;还有不少武术界知名人士著书立说,为这一拳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2007年,董海川与八卦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