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桑与梓,必先敬之”

  • 2023-10-14 10:28:00
  • 北京日报

自隋开启科举考试、网罗国家栋梁之材,迄至清末,应运而生的“会馆”,曾是中国历史上一道至为亮丽的风景。古都北京,“会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以降,随着科举考试退出历史舞台,“会馆”也日渐衰微,甚至淡出人们的脑际。《会馆——桑梓之情》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老北京“会馆”文化的记忆,作者独辟蹊径,见解独到,此书在北京会馆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此会馆非彼会馆”

《会馆——桑梓之情》是一本写北京士人会馆文化的书,但北京的会馆,又有士人会馆和商业行业会馆之分。为什么在书名上,只写出“会馆”,而不标明“士人”二字?作者在第三章“此会馆非彼会馆”中说明了缘由。虽然士人会馆与商业行业会馆都称“会馆”,但商业行业会馆的产生,晚于士人会馆,虽也称“会馆”,实则是“公所”之意,只是在名称上,借用了“会馆”一词。

书中引述《创建仙城会馆记》(仙城系广州的别称)有关记载,仙城会馆重修后,曾想不用会馆一词。后经商议,认为既然是原址重建,又有当年前人创建时的碑文明确说到堂名中会馆一词的“公所”之意,出于对前人的尊重,还是保留旧名为宜,但在章程里要详细说明与士人会馆的不同,以免后人误解。由此可见,商业行业会馆虽然也称“会馆”,但有着自己特有的内涵与外延,即所谓“此会馆非彼会馆”。

士人会馆是封建王朝官僚制度的产物。它们“平时则以聚乡谊,大比之岁,则为乡中试子来京假馆之所,恤寒畯而启后进”(《闽中会馆记·陈宗蕃序》)。商业行业会馆,其产生和发展,是在经济领域,不是在政治领域。它们是在京的工商业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防止同业竞争,排除异己,纷纷成立了具有行会性质的会馆、公所和公会”(《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

士人会馆的创建,绝大多数是在京官绅或捐宅院为会馆或集资购置房产为会馆,也包括家乡人的捐资。商业行业会馆由同乡或同行商人集资创建,其资金源自经商所得依一定比例提取。

士人会馆是要住人的,所住为来京官员和乡会试举子,即便由商人出资兴建,也不允许商人入住或存放货物;商业行业会馆是“祀神燕集公所”,不接待住宿,而且一些规约中还明确规定“京外文武各官引见当差,及文武乡会试公车概不准居住”。

从乡约引出时代大背景

在该书引用的有关会馆碑记和记文中,可见“款洽比、通情怀,且疾病疴痒,其何以相顾而相恤”(《正乙祠碑记》,康熙五十一年),“周旋洽比,缓急相需……讲道论文,相规相劝,以成其德业”(《高安会馆记》,雍正元年)等,不但有相同意蕴,且连有几近相同的文字。如福建《汀州会馆记》:“唯礼让之相先,唯患难之相恤,唯德业之相劝,唯过失之相规,唯忠君爱国之相砥砺,斯萃而不失其正,旅有即次之安矣”(明万历十五年,裴应章撰文),更直接地让人联想到北宋蓝田《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在《会馆——桑梓之情》的第四章“从乡约到馆约”中,我们看到:明万历五年(1577年)行年九十的原户部尚书方钝所撰《京都岳阳会馆记》中,记述的“立会于燕以洽群情”“立乡约以端士习”“履斯馆而世笃桑梓之谊,则诸先达之乡约在也”三句话,确凿地证明了会馆有乡约的沿用,即馆约中有乡约的影迹。1944年印行的《闽中会馆志》中,陈宗藩先生在所作“序”中亦有:“吾国治乡之法,一业有一业之规约,一族有一族之规约,一乡有一乡之规约,在外之会馆,亦其一也。规约明则事无不举,规约不明,则事无由行。”陈先生所说,也验证了乡约与馆约间的一脉相承。

史料自己会说话

随着章节的展开,在书中仿佛能看到一个长长的画卷,从一个会馆的集资、购置、建设,到其中京官们的聚会,举子们的备考,进士“归第”的鼓乐喧天,举子们在院子里练习答卷,同乡京官穿行其中的指点,大厅堂里面对圣神先贤,同乡们的顶礼膜拜;新春会馆前的烟花起处,一副对联从空中袅袅飘下“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乃至义园的祭祀,无言坟冢伤情处,“满目蓬蒿孤客泪,一孟麦饭故乡情”;漂泊京师中也有宽慰,二月到京城,就有同仁堂的灯笼夜晚照明道路,又得着老药店馈送的平安药可防水土不服;陶然亭士人雅集时,围观的游人居然有自带宣纸讨字画的——一边是谦和呈送,一边是如获至宝,旁观的众人啧啧称赞,又叹惋自己错失良机……

就是所有这一切,勾勒出会馆文化的历史情境和情景,让读者于中了解北京会馆所反映的京城士人文化的大略。

所有这一切,作者都是引用了多领域、多方面,且涉及多学科的大量史料,“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以作支撑和解说的。所以,“史料自己会说话”“让史料说话”,是《会馆——桑梓之情》的又一大特点。

读罢全书,能感觉到的是,作者没有长篇大套的论说,而是就相关问题,用史料一一摆出,然后,给出作者的简短认识,又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读罢掩卷,仿佛能看到会馆文化是各地乡土文化在京城的延续,又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还是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与京师文化的碰撞、交汇和融合。

(作者朱祖希,系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