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景俊美:“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面面观

  • 2023-10-22 08:56:00
  • 文旅中国

2023“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已圆满结束,作为观众,被这一活动滋养了多年,深感荣幸和幸福。作为戏剧评论者,则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看到了戏剧发展规律中的亮点和首都“演艺之都”建设中的鲜明特色,值得深挖并总结这些元素为“大戏看北京”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活动始于2012年,至今已举办10届,累计推出182台剧目近400场演出,参演单位涉及120余家,参与的戏剧创作者有300多位,现场观剧人次超过15万。“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与很多展演活动的最大不同是文化标识鲜明、舞台呈现不拘一格,体现了首都的首善标准和包容胸怀,展现了首都乃至全国的戏剧工作者的丰姿和舞台艺术创作的多种面向,形成了与人相通、引领风尚的文化品牌,被视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风向标。其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不仅在首都北京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通过云上和巡演,正在走向全国。

以2023“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为例,此次展演共推出22部作品44场演出,持续时长整3个月。22部作品由22家单位出品和演出。其中,既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央民族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北京市曲剧团等国有院团的倾情加入,也有开心麻花、天桥艺术中心、鼓楼西文化有限公司等业界知名的文化公司的代表性作品,还有活跃在一线、最懂观众“饥渴”的民营团队,如北京天艺同歌、北京壹咖娱乐、北京抓马艾克斯、布典文化 (上海)、北京萍踪云影等。体制机制的多元性保障了演出市场的活跃度,既有高品质的引领,又有探索性的创意,使得“北京故事”在大文化视野中得以立体而全面地展开。

北京人艺推出的小剧场话剧《晚安,妈妈》以日常生活的空间设计、日常生活的氛围情绪和日常生活的动作逻辑,展开了一场日常中的非常。

该剧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以看似平凡的琐事展现了关于“存在”的思考,这也正是它能够抵达远方、令人回味的本质源泉。剧中,张培饰演的母亲以完全素颜的面貌呈现,追求了一种最日常的“真”。但是一旦进入剧情,观众可以明晰地捕获到演员身上的张力和爆发力。特别是那段“厨房发作”,将“母亲”一辈子最大的发泄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了最淋漓的表达。孙翌琳饰演的女儿是柔弱的“病态”状,游移的眼神、无可放置的双手以及佝偻的脊背将一位常年被病患折磨的女子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她一遍又一遍对母亲强调东西的存放地和各种的未来安排,这种看似日常的交待,深埋了一个女儿在悲怆孤绝的解脱感中对母亲的挚爱之心。当然,小剧场的形式与该剧的契合度也是该剧的独特之处。这种零距离的呈现有一种最具沉浸感的艺术效果,它能够很好地展现剧作者玛莎·诺曼对“人”之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深切关注。通过观剧,观众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剧中人的苦与悲,并通过艺术去触摸那无限卑微又无限渺小的存在因着那波澜起伏的灵魂而拥有的强大生命张力,进而真正感知何为“人”,何为“生命”,何为“伟大”和“永恒”。

戏剧公社推出的小剧场话剧《不翼而飞》则是另一种风貌。它是继《项链》《爱有来处》之后,戏剧公社之“民国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完全的轻喜剧风格,穿插着时髦的“荒诞”与“悬疑”,观众群体以年轻人居多,展现了关于“消费”的新定义和关于审美的新追求。

该剧以小老鼠的视野,见证了人类在欲望支配之下的荒唐。一场晚宴、一次舞会或者一个偶遇,人可以变得温柔、典雅或绅士,但是相处久了,一切本质的东西都会自然迸发。有人为生存、有人为癖好、有人因爱生恨、有人居高自傲……一切的一切,因为一枚钻戒的丢失而被展现。郭蔡雪导演最擅长这种灵动的小剧场,思想的、形式的探索颇具新意。演员的语言、动作和行为夸张中蕴含着逻辑。剧的结尾以小老鼠的被抓而完结,一句“完了”是在说自己的命运,也是在暗示大结局的到来,干净有力且令人回味,看似轻松中蕴藉着无限深意。

如果说小剧场是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舞台艺术的另一个面向。除话剧的实验性、先锋性和探索性值得研究者深入分析之外,则优秀的传统艺术如何突破形式所限走向广阔的新天地,则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大课题。

这方面北方昆曲剧院曾有过多部优秀的剧目呈现,如小剧场戏曲“观其复”系列以及小剧场昆曲《望乡》《流光歌阕》《反求诸己》等。在小剧场戏曲创作中,北京京剧院更是家底丰厚。其中,首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以全新的面貌和艺术精神展现了戏曲史上曾被不断演绎的“朱买臣休妻”。具体来说,改编后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有三点多数小剧场戏曲都有的共性艺术特征:一是戏曲所可能拓展的多维度探索,包括人物、故事、音乐以及剧种的各种有意义、有情趣的探索。二是艺术细节的精致雕琢,比如一开场的“夫”荣归故里、“妻”沦为花婆的贫、贵之别,自然引申出第二幕那最令人哀叹的一刻:贫贱夫妻百事哀。崔氏女从千金小姐转化为泼妇悍妇,自己都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的,于是回忆就在眼前--夫以文会友、妻饥寒交迫;九次科举不中,一切的温情都被冻结;于是大雪纷飞,夫砍柴、妻烧书;紧接着便是逼写休书……故事的内在逻辑一层包裹着一层,层层向深处挺近。三是舞台调度舒展自如。纱幕隔离不同的空间,红披风的多重功用:水、书、休书、菱花镜以及人物身份的转换等,导演在所有能调度的地方都做了耐人寻味又极为讲究、极为戏曲化的艺术呈现,艺术与观众之间构成交融共鸣的存在。此后,小剧场京剧《春日宴》《吝啬鬼》《季子挂剑》《审头刺汤》等被相继推出,不仅拓展了京剧的形式探索,题材表达上也拥有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除京昆外,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小剧场佳作《台城柳》、中国评剧院的小剧场代表作《染》、北京市曲剧团的小剧场力作《我这一辈子》等的全力打造,则从不同维度彰显了传统戏曲在创新与探索的道路上从未缺席的可贵。

八月,是收获的季节,2023“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圆满收官,让观众大饱眼福、耳福。十年是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节点,“北京故事”不仅助推了小剧场戏剧的不断焕新,而且通过每届都有新变化点燃了戏剧之火。2013年,小剧场戏曲作品首次纳入“北京故事”;2014年,现代舞首次入围;2015年,戏曲与话剧平分秋色;2016年,异业合作、跨界联动;2017年,首次出京巡演……“北京故事”这个平台开放包容的精神,展现了小剧场艺术各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去拥抱艺术的广阔天地。它不仅是小剧场的,更是戏剧的、艺术的和演艺空间的。它不只是“北京的”,更是“全国的”“全世界的”和“全人类的”。这种以实际行动洋溢着深厚中华美学精神和开放包容情怀的演艺生态,正是北京文化的特色与品质,也是戏剧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名片的最持续动力和源泉。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