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每到深秋,位于门头沟的潭柘寺就到了最美的季节。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游潭柘寺》中写道:人潮车拥日曈曈,碧瓦红墙看错综。
潭柘寺周围有九座山峰环绕,宛如九条巨龙俯瞰大地,形成了一幅优美壮阔的山水画卷。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斋堂等。潭柘寺建筑古朴典雅,红墙绿瓦,飞檐翘角。殿堂之间,回廊相接,游人可以随意漫步。在回廊的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凤、狮子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中种植了很多古树名木,早春三月,有着四百年历史的二乔玉兰向阳盛开;金秋时分,潭柘寺中的银杏为整个寺庙铺上了厚厚的金色地毯,游人到此,如在画中一游。
潭柘寺毗卢阁内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东侧是最著名的“帝王树”,这棵银杏树相传种植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代乾隆年间,这棵树被乾隆皇帝册封号为“帝王树”,是我国自古以来皇帝对树木的最高封号,地位远远超过泰山的“五大夫松”、北海的“遮荫侯”、“探海侯”。这棵古银杏树树高40余米,直径4米多,比10层楼还要高。2016年这棵树还被中国林学会评为“十大最美银杏”之一,也享有“北京红叶银杏十大观赏地”的美誉。
在这棵“帝王树”西侧,另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则被称为“配王树”。深秋时分,两株古银杏树身披金甲,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尽显古刹神韵。金黄的银杏叶挂在枝头,厚厚的落叶似黄金满地,使得整个庭院宝气生辉。
北京的秋天不仅有金黄色的银杏、白蜡,也有红彤彤的枫树、黄栌。如果您仔细观察,您会发现,每一张叶片的黄色红色又不尽相同,有的黄得浅淡,有的黄得灿烂,红色从胭脂红到紫红色,更是变化多端。那是什么原因让树木开始变色,而且还形成了不一样的色彩呢?
在树叶中,存在几种化学物质,分别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这三种物质的动态变化是树叶在秋天改变颜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素在树叶中参与光合作用,从春天进入夏天,气温升高,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就会大于分解速度,从而在树叶中积累,这时,树叶就呈现出绿色。进入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低温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树叶中的叶绿素得不到补充,树叶的绿色开始减少。
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是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颜色多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在秋天,树叶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这时候,树叶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开始变黄或者变红。
花青素在不同的pH值下显现不同的颜色,在酸性环境中显示为红色,在碱性环境中显示为蓝色。秋天,树叶的叶柄逐渐老化,并在底部生成一层隔离层,树叶中积累的糖分无法回流到树干,逐渐氧化形成有机酸,从而使花青素显示为红色,整片树叶,由于这种影响,也会呈现出一些红色。
总之,秋季随着光照与水分、温度的变化,树叶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花青素的浓度和比例发生变化,各种树叶、各种地区,以及在秋天的不同时期,叶子的颜色中红、黄、绿的比例也不相同,形成一幅色彩缤纷绚烂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