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辈在抗美援朝中》 王太和 主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罗海曦
这是一部这场战争亲历者后人根据29位先辈所讲述的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实况所撰写的书。
这本书用生动的故事、朴实的文字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从中体会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胜利是打出来的,和平是争取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风骨。70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杨建华在书中记述了先后担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1952年年底,中央军委为加强西海岸指挥部的领导,决定代司令员邓华兼任西海岸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杨得志负责志愿军总部工作。次年1月到4月,志愿军歼敌5万余人。在反攻无望的情况下,美军提出恢复停战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然而,美国政府和李承晚集团却是在玩两面三刀,表面上继续谈判,背地里扩充南朝鲜军队,甚至企图将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强行编制到南朝鲜军队中。板门店的谈判在战俘问题上再次陷入僵局……
7月13日至14日,志愿军仅仅用了21个小时,共歼灭南朝鲜军1.4万余人,将战线向南推进9.5公里,最远18公里,拉直金城以南的战线。此时,美国当局已经清楚地看到,战争越拖延,他们的阵地将丢失更多。一贯骄横的美国不得不软了下来。
7月27日10时,朝鲜战争敌我双方在板门店举行庄严的停战协定签字仪式。至此,历时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结束。正如杨得志将军所说,“朝鲜停战协定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王太岳记述道,工兵专家王耀南将军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场上人民军队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和爆破战术灵活地运用到抗美援朝作战的战场上,和指战员们一道创造出著名的坑道战。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交战双方进入阵地战。由于美军武器装备技术水平与数量远远超过中朝方军队,形势对于我们极其严酷、极其危险。但是,在人民军队面前任何困难都将被克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都不同意阵地战,但是,我们必须坚守阵地。周总理说:“开城以北是一马平川,美军可以依靠空军优势向北进攻,朝鲜战争会一直打下去。志愿军控制了马良山,可以直接威胁汉城,双方战线成胶着状态,朝鲜战争很难再打下去,只能通过谈判停止战争。”
1951年9月7日,王耀南将军奉毛主席之命,带上多部苏式小型空压机、100多吨黄色炸药来到前线,探索一种新的战法——坑道战。看过电影《上甘岭》的人都知道,这是志愿军创造出来的新战法。细心者会发现,志愿军的坑道战,同《地道战》中八路军的地道战像是孪生兄弟。安源矿工出身的老工兵王耀南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曾任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就是他和华北大平原的抗日军民一同创造了地道战战术。与之相比,志愿军创新了坑道功能,使坑道不仅具有屯兵储粮功能,而且具有战斗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坑道。
彭少江记述了他父亲——独臂将军彭清云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与罗盛教有关。罗盛教是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直属侦察连文书,生前是一名出色的战士,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少年崔莹滑冰时落入冰窟窿中,罗盛教听到呼救声飞奔过去,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跳进冰窟窿,尽全力将崔莹救出,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志愿军努力学习践行伟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的缩影。罗盛教所在47军141师,时任师政治委员彭清云将军,得知罗盛教的事迹后立即提出,要对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大力宣传。这是因为,在彭将军身上就流淌着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鲜血。那是在抗日战争中,时任营教导员的彭清云在战斗中,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右臂,是白求恩大夫亲自给他做的截肢手术。当白求恩大夫得知他急需输血时,立刻卷起袖子把200毫升鲜血输给了彭清云。部队入朝后,彭政委经常讲述白求恩为自己输血的事迹来教育部队,培养战士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深得朝鲜人民的关心、爱护,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用鲜血凝结成了伟大的战斗友谊。
这场历时2年9个月的战火硝烟,终于迎来了停战协定。志愿军赢得了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略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