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正,市级非遗产项目“葫芦烙画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烙画世家,自幼跟随外祖父学习烙画技艺,从事烙画艺术30余年,潜心钻研数载,其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葫芦烙画行业享有盛誉。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也可订做属于自己的特有画面或肖像,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其实烫画很简单,谁都可以用铁笔在葫芦上烫出线条,但是要烫好,不容易。”放下手中的铁笔,吴宗正说。“原因在于,艺术在于创造美,创造美的人,其身后是无比的寂寞。这就在于,长时间出不来好作品,就坚持不住了。有的甚至坚持多年,一直没有突破。”30年来潜心于葫芦烫画工艺,吴宗正摸准了葫芦的性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题材中的人物故事、日常生活中一花一鸟、哪怕就是一个大写的“福禄寿”在吴宗正的铁笔之下都被赋予了各自的性情。葫芦虽小,融世间万物,笔尖虽小,烙个中情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多年的锲而不舍,让吴宗正的艺术造诣有了质的飞跃。多年的积累让他摸透了葫芦的秉性。
不同品种的葫芦表皮密度不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表皮密度不同,同一个葫芦,表皮密度不同。单位平方厘米之内,葫芦的硬度不同,这也是为何葫芦烫画线条难以流畅的缘故。
从生活中,提炼艺术之美,在吴宗政的眼中、心中都是葫芦。心中有画,画中有生活,这也是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葫芦工艺大概分为五种:烫画、压花、彩绘、雕刻、针刺。烫画,即烙画,难在下笔无悔。高温烙画,难以控制手中的烙笔,唯有做到“心中没有烙铁,才能随心所欲。”
3岁学画,吴宗正对中国画有着深厚造诣。他说,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焦”五种,加上“白”,就是“六彩”。多年坚持习武,吴宗正的臂力、腕力、指力均胜于常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加上过硬的身体素质,这也正是他下笔稳准的缘故之一。
吴宗正的作品也透着清新流畅之风,这正如他的笔名“清风”。他说:“我给自己的作品定位:让人拿在手上即便三伏天,心间犹如一股凉风吹过,让人赏心悦目。”
也正是这样的追求,让他在精益求精的路上不断前进。同一幅作品中,运用多种技法,生动再现。即便是一个草叶,白描、衬托、写实,使得一棵草叶效果各不同。
吴宗正用30多年的时间遨游在葫芦的世界里,坚守清贫却潜心钻研。他说,等到有一天,我一定会将自己的所有绝活写成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爱上葫芦,让葫芦烙画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