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味道》之美味菜肴篇——武家豆片“糟中奇”

  • 2024-01-02 13:55:00
  • 文旅平谷

为助力高大尚平谷建设,聚焦“拥抱新消费新生活,打造世界休闲谷”,平谷区档案馆践行档案力量,编研出版《平谷味道》书籍,分美味菜肴篇、特色主食篇、鲜美果蔬篇和民俗宴席篇进行系列线上展示。

品尝了平谷美食,你就爱上了高大尚平谷,让首都因平谷更美好!

美味菜肴篇

武家豆片“糟中奇”

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平谷毛官营村武家豆片比较有筋骨有嚼劲儿,其筋骨恰恰是在糟豆片的过程中形成,而且“糟中见奇”的不仅是美味,同样也有匠心。

如今,武连起的儿媳妇承继起他的衣钵,开始了新一代的豆片制作。

豆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大豆(黄豆、青豆、黑豆等)营养丰富,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植物性食物,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和绿色牛乳。《诗经》里说:“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这个菽说的就是大豆。

人类自古对大豆非常依赖,它可以代替肉类满足人体所需。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意思是说五谷是有营养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现在人们熟悉的豆芽、豆浆、豆汁、豆皮、腐竹、豆腐、老豆腐、豆腐脑、豆饼、豆干、豆豉、腐乳、豆酱、豆油、豆奶、酱油等都源于对大豆的开发利用,大豆是荤素通吃的明星食材。

平谷地区普遍种植大豆。老百姓通常视大豆之外的红小豆、绿豆、芸豆为杂粮,黑豆产量又远低于黄豆,所以平谷地区的大豆以黄豆为主。

平谷民间针对大豆的吃法很多,其中做豆片比较常见。豆片在全国各地的叫法不同,有百业、千张、豆皮等称谓,虽然都是豆浆的片儿状产物,但制作程序有着不小的差别,形状和口感也各具特色。

豆片的传统做法是将豆腐脑摊泼在事先铺好包布的框架内,将包布遮盖其上,第一片水坯即做成,然后第二片、第三片……以此压在第一片上,当重叠到一定高度时用重力压去水分。此后的操作,地区不同处理方式各异,有的先蒸再揭去包布,有的先揭去包布再煮,还有的揭布后把豆片晾干再煮。

豆腐、豆片是平谷人喜爱的美味,是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腊月廿五,推磨做豆腐。”到了腊月廿五这天,人们便忙着泡豆、磨豆,制作供春节吃的豆腐和豆片。过去平谷农村有不少人会做豆片,尤以马昌营镇几个村做的味道鲜香纯正,每户有每户的配方,而且限量做。每至春节前后,客人大多得排着队买,供不应求。除马昌营外,平谷城关岳各庄村还有种“糟豆片”,做法是将出锅后豆片放在阴凉干燥处冷却一昼夜后,再回放到笼屉内重新蒸上一遍。这时,奇迹开始发生,原本层次很规整的豆片儿,开始变得更薄、更透,各种调料的美味再次随着温火的熏蒸变得更加入滋入味。这时,您不用刀切,只需用手轻轻一撕,放进口中便可以品尝到非同寻常的豆片儿浓香。一卷儿豆片,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顶多也就十几层,而糟豆片儿的内部已经是“鱼鳞状”,有多少层很难数得清,记住的可能就是一个香字。

在平谷地区最负盛名,且已成为区级非遗美食的当属马昌营镇毛官营村的武家豆片。武家豆片比较有筋骨有嚼劲儿,其筋骨恰恰是在“糟豆片”的过程中形成,而且“糟中见奇”的不仅是美味,同样也有匠心。

1946年之前,马昌营镇归属河北省三河县,“三河豆片”在京津冀享有一定的名气。据武家人介绍,三河豆片是水湿豆片,豆片出模后,晾晒时间短,晒完就直接煮,因此豆片含水多。而老武家豆片属于干豆片,豆片煮完再晒干则不散不掉,吃起来干香有嚼劲儿,且不怕冻,自然解冻之后味道保鲜不变。

武家上两辈都是做豆腐的,到武连起时,自然打小便跟着大人忙前忙后。1959年,生产队开办了豆腐坊,兼做豆片,13岁的武连起被家里派去做工兼做学徒。豆腐坊师傅的手艺很好,尤其做出的豆片堪称一绝,武连起在那里逐渐掌握了基本技术。1984年,生产队解散后武连起便干起了个体,自己在家做豆腐、豆片。

跟做豆腐相比,豆片制作要费事得多。在创业初期,武连起以做豆腐为主,豆片只少量做。“称豆腐嘞——”武连起不用出街吆喝,只要在后门那喊一嗓子,街坊们就会端着豆子来换。后来,根本不用吆喝,想吃的人估摸着点儿就会来。做豆腐期间,武连起不断钻研改进豆片的口感,经反复试验,最终形成独门“绝技”,做出的豆片淡黄油亮、入口留香,有筋骨弹性,让人回味悠长。自此,武家豆片一炮而红,成了响当当的土特产。发展到后来,豆腐只少量做或几乎不做了。1992年,武连起专门买下村里一处8间房的大院落,主要经营豆片。

武家豆片最与众不同的工艺是晾晒和捐置,其中晾豆片是需要绝活的。点卤后的豆浆经豆片模子压出水分后便成了片状,这时需要一层层揭下来挂到户外绳子上去晒。阳光好的时候,满眼金黄一片,看上去特别漂亮。晒到一定程度得翻个儿,这会儿的豆片已开始发脆发糟,经不住一点小口子,否则会越裂越大,豆片就不成形了。

在晒的过程中,豆片中的油脂成分慢慢渗出,需要严控油量大小,豆片不出油或出油过大,做出来都会过于“糟”而没有筋骨,要正出油还不能滴下来的才正好,如果滴下来一滴油,就不算成功。

武家豆片晒完之后也不会立即下锅煮,而是十个一摞码好捐(放置)两三天,让其“滋润回油”。此时的豆片如排叉儿一样酥脆不禁碰,必须宝贝儿似的轻拿轻放。在全国风格各异的豆片制作上,武家的这步操作实属罕见,这就是“糟中见奇”的魅力所在。

捐好的豆片用开水冲洗后变软,如同绢布一样,可以叠成长条形的卷儿,再横一层竖一层地码入锅内用老汤去煮,期间要进行一次翻个儿。用小火煮上十多个小时,一道90—102张的豆片就算大功告成了。从泡豆算起,一锅豆片制作前后需4—5天、历17道工序。

武连起已于几年前去世。他在世那些年,每至春节期间,武家院里天天挤满买豆片的人,不提前十多天订根本买不着。而且很多人不是三斤二斤地买,而是十几斤、几十斤或上百斤地买。不光自己吃,还要作为节庆礼品送给亲朋好友,所以有了一片儿难求的火爆程度,甚至带火了村里其他几家豆片生意。“毛官营豆片”成了货真价实的“名牌”食品。

人们常说: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武连起的成功与他做人做事的理念密不可分。他常告诫子女:“不要以为老百姓的嘴好糊弄,一个有问题的豆会影响一锅的味道。做什么事,一开始基础一定要打好,否则干啥也干不成。”选豆时,哪里产的豆子,他用牙一磕就知道得差不离。料包内的26味调料,武连起都自己勾兑,采买时,一一查验,有一点问题都不要。

21世纪初,曾有人找武连起合资搞机械化生产,他的回答是:“我就做我的手艺。机器做出来的还是那个味儿吗?那就不是我这手艺人的豆片了!”二十年来,即使豆片再供不应求,即使一天站立操作几个小时累得腰疼腿肿,武连起仍然坚持传统工艺,保证武家豆片该有的水准,这一点着实令人敬佩。武连起的子女们都因他而自豪,以他为荣耀。如今,武连起的儿媳妇承继起他的衣钵,开始了新一代的豆片制作。

豆片卷大葱、凉拌豆丝、尖椒豆片、豆片蒸肉……品尝豆片美味的人,也应该品尝到美味背后的力量。与豆腐相比,豆片不仅要被“点化”,还要经历重压、曝晒,然后在最脆弱的时候搁浅沉淀,再通过漫长的熬煮,才算带着筋骨脱颖而出。有时,见食品亦见人品。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