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住过!石窑洞的故事在这个家族里代代相传

  • 2024-01-04 14:50:00
  • 北京日报客户端

静谧的夜晚,台灯散发出柔和的光。泡一杯清茶,坐在电脑前打开孔夫子旧书网,这是独属于李雨轩的休闲时刻。

手指操控鼠标,页面缓缓滚动,一张旧书的照片从眼前划过,李雨轩一瞬间怔愣,调回页面,仔细观察许久,心中那个不确定的想法越发强烈,幼年时爷爷讲过的故事也一下子涌入脑海。

那是一张怎样的照片让李雨轩感到如此惊讶呢?原来是一本《毛泽东会见记》小册子的封面图。小册子出版于1937年11月20日,封面上印着一张毛泽东的生活照。尽管照片已经泛黄发灰,但还是隐约能看出背景是一孔窑洞。“像极了李家在凤凰山的石窑小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雨轩的声音仍透着激动。

毛主席住进石窑洞

李雨轩是平谷区委机关一名工作人员,他的老家就在陕西延安城西北的凤凰山。小时候,他曾经无数次地听爷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毛主席在咱们家石窑里住过,他老人家还给我锅巴吃哩!”李雨轩用清脆的童声问:“就是凤凰山那个硬邦邦的窑洞吗?”“就是那孔石壳窑。”

1937年初,中共中央进驻延安,那个时候,李雨轩的爷爷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李雨轩的曾祖父李建堂一直心向革命、拥护共产党,听说党中央驻地选在了凤凰山,因为办公、住宿用房紧张,急需租借老乡家的空闲房窑,作为长子的他立刻动员全家老少二十来口人挤住到五间北房里,腾出南房和西房十余间和靠山的两孔石窑给中央机关使用,却没想到,竟是毛主席搬进了石窑。

“其实那时候我们家条件不算好,尤其是毛主席住的石窑,十分简陋,但它贵在安全,石帮石底,有防空洞的功能,即使是在窑洞成群的陕北高原也不多见。”李雨轩对这孔石窑并不陌生,方方正正的石窑,加上房檐后,外看像房子,内里是窑洞,一大一小两个相连,但只有一扇门用于出入。“就像现在的一室一厅。”李雨轩比划着,窑洞的一角还砌了一幢隔墙,爷爷告诉他,那是因为毛主席是南方人,喜欢洗澡,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个简易的“洗浴间”,“这幢隔墙现在还有,一直是原貌,没拆除一砖一石。”

1937年除夕那天早晨,毛主席差小战士给李家送来了一大罐“甜酒”,并捎话说原来在中央苏区时,江西老乡们家家户户都做,也称“酒酿”,这罐是他亲手做的,叫家里人尝尝。“大家一喝才知道,南方说的‘甜酒’就是咱们陕北的‘醪糟’,喝起来甜滋滋的。”那天中午,李雨轩的高祖母提着小篮子给毛主席送去了一些自家的年茶饭,当中还有一道她最拿手的野鸡咸菜(将腌莴笋和野鸡胸脯肉切成小丁爆炒而成)。没想到,当天傍晚,毛主席和夫人贺子珍就过来串门儿了,两人还对野鸡咸菜赞不绝口。

毛主席住在李家石窑时,李雨轩的高祖母看到毛主席伏案办公,有时摆一条木凳,有时就直接坐在箱子上,连一把合适的椅子都没有,就把家中的一对木圈椅送给毛主席使用。有一次,李雨轩的爷爷跑去机枪班的驻地看战士们训练,正好赶上毛主席带着干粮去看望战士。“毛主席认出了我爷爷,我爷爷那个时候是小孩儿嘛,毛主席就跟大家说这是他的‘小房东’,然后从口袋里掏了一把锅巴给我爷爷,又从另一个口袋掏出一根辣椒,问我爷爷要不要就着吃,我爷爷就摇头,边儿上大伙儿都哈哈大笑。”这个故事,李雨轩听爷爷讲过许多次,温馨有趣的细节,让李雨轩印象深刻。

后来,毛主席患了风湿症,右胳膊疼得抬不起来,有时连写字都困难。“这跟长期住在石窑里也有关系,石窑虽然优点多,但最大的缺点是阴冷潮湿,夏天房顶和墙上都滴水。”李雨轩说。临走前,毛主席要支付租住期间的房租,李建堂坚持不收,毛主席又要归还两把木圈椅,李雨轩的高祖母坚持让毛主席带上。毛主席感动之余,亲笔题写了“开明人家”的四字条幅以示谢意。1938年底,毛主席迁往城外的杨家岭,临行前却不忘派人将两把木圈椅又送回了李家。

爷爷的故事每次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日渐长大的李雨轩有更多好奇:“毛主席在咱家石窑住了多长时间?哪天来的,哪天走的?”“大概半年,具体记不清了。”“那幅字呢?”听到李雨轩的疑问,爷爷沉默良久,只有一声叹息。原来,战乱动荡中,李家曾被劫掠一空,“开明人家”的条幅也因此遗失,唯一幸免于难的只有那对圈椅,新中国成立后,被李雨轩的高祖母几经辗转找回,捐赠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

多方考证还原红色岁月

李雨轩从没怀疑过爷爷故事的真实性,但一直以来的口口相传,没有相关史料和文献佐证,让他十分遗憾。“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在李家石窑曾经发生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说历史瞬间,还未经挖掘和考证。”李雨轩说。毛主席曾住过李家石窑的故事,在李家代代相传,可传承之余,李雨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跟爷爷不同,爷爷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而我以前是一个听众,以后会成为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我想继续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这段时光的碎片,把它们拼起来,尽可能完整还原,与爷爷的故事相互补充,以不同的视角回顾相同的岁月。”

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无意一瞥,燃起了李雨轩找寻历史痕迹的全部热情。他当即就想买下那本小册子,可无奈价格高昂,难以承受。幸好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也有馆藏,借阅浏览之后,李雨轩拍下封面照片,发动长辈们仔细辨识,最终确认,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李家石窑。李雨轩大受鼓舞,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都扑在这件事上。

查找考证的过程并不容易,线索好像游丝一样飘摇不定,耗时耗力却不知能否找到想要的结果。一张封面照,李雨轩搜索大量资料、信息,找到拍摄者,再去查找拍摄者是否留下了相关文字记录,逐一查看这些文字记录中是否有能佐证这段历史的记载,再根据这些文字中提到的人名去查找是否留下了相关文字记录。“有时候可能好不容易找到相关的人名,但是后来一查这个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去世了,或是没有留下文字信息,那这个线索就断了。还有的时候,查出来的文字记录,可能受当时的地名、口音的影响,两个人的记录有出入,那就得再找其他能佐证的内容。”李雨轩说。

后来,李雨轩换了一个思路,从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入手,查看这些人是否留下了回忆录,再从回忆录中找寻相关的线索。这次,惊喜突至。

曾担任毛主席秘书20余年的叶子龙回忆录中记载:“毛泽东初到延安时,住在凤凰山麓的李家窑院。这是一孔破旧的石窑洞,一盘土炕,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一只木条凳是全部家当。窑洞门前,有一面土墙,当做抵御山风的影壁。我记得当时给毛泽东等参加1927年秋收暴动的人拍过一张照片,背景就是石窑洞前的土墙。”

看到这段文字,李雨轩眼前一亮,激动和自豪溢于言表,“原来那张著名的纪念秋收起义十周年合影就是在我家石窑前拍的!”

就这样不断比对不同时期的照片、用不同人物的回忆录相互佐证,李雨轩渐渐拼出了那段历史:1937年1月10日,毛主席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由保安迁往延安,13日,到达延安,大约一周后,移住到凤凰山下的李家石窑。当年8月,毛主席搬离李家石窑,在此一共居住了近8个月的时间。

随着掌握的材料不断丰富,李雨轩也发现,毛主席在李家石窑居住期间,历经了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谈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等重大事件。近8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会见了许多中外人士,仅出自《毛泽东年谱》的权威记载就有三次。这期间,毛主席还撰写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文稿,有6篇编入《毛泽东选集》,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看着那些老照片、旧文献,李雨轩感慨万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车辙有深有浅。后人抚今追昔不遗余力,是希望最大程度地保留车辙印记,使它们在岁月的雨雪风霜中不会磨灭,从而昭示车轮完整的轨迹。”

现在,李家石窑早已被纳入凤凰山毛泽东旧居的保护范围,曾经追着爷爷听故事的李雨轩已经35岁,他也开始学着爷爷的样子,把毛主席住在李家石窑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只不过,这一次,故事更加完整和丰富。

“就是咱们老家那孔石头窑洞吗?”在一次给小侄女讲故事时,小姑娘脆生生的追问让李雨轩有一瞬间的恍惚,随即又会心一笑:“就是那孔石壳窑。”

春秋代序,斗转星移。如今,每逢过年,李家的餐桌上必有一道野鸡咸菜,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依旧在李家代代相传。“我想,随着一代又一代李家人继续寻找当年的细节,这些故事会更加生动,也会被铭记得更加深刻。”李雨轩说。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